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传统的炉渣岩相分析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冷凝渣的岩相结构,并以此来推测该炉渣在高温下的行为。但炉渣在由熔融态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故用冷凝渣结构来反映炉渣高温状态是有缺陷的。为此,试用热台高温显微镜进行了炉渣高温显微结构研究,并与冷凝渣进行了对比。1 研究方法1-1 试验设备采用英国12D型热台高温显微镜,进行了高温熔渣研究。该高温显微镜是以热电偶、发热体和样品支架为一体的微型高温炉为主体,PtRh热丝炉可迅速将约0-1mg试样加热到1650℃以上,并可利用放大50倍的显微镜…  相似文献   
2.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暗色微粒包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包体矿物学、显微结构和岩石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体演化与熔渣演化的关系模型,证实包体的前身是捕虏体,后者代表从盖层落入岩浆中的岩块,包体则是岩块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基性度的包体,代表了岩石原地熔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富云包体反映了熔渣演化的最后阶段,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熔融即与寄主岩浆混成一体,完成了从岩石到岩浆的整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苏尚国  J.Mungall  王健 《中国科学D辑》2004,34(11):1023-1028
通过座着液滴技术, 研究锍成分变化对锍在似诺里尔斯克玄武岩岩浆中界面张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锍的成分有两个系列: FeS-Cu2S-Ni3S2和FeO-FeS. 由实验得出如下结果: 1) 在FeS-Cu2S-Ni3S2系列中, 随着锍中Cu和Ni含量的增加, 其界面张力逐渐变小; 2) 在FeO-FeS系列中, 随着锍中氧含量增高, 其界面张力逐渐变大. 实验结果表明, 形成大规模岩浆 Cu-Ni硫化物矿床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基性及超基性母岩浆中必须富含Cu和Ni, 这样在岩浆演化早期阶段, 由于硫化物熔体的界面张力相对较小, 不易形成硫化物液滴, 或形成的硫化物液滴不易聚集; 二是岩浆定位深度较小或岩浆定位环境构造较发育, 有利于大规模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形成,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中氧逸度较高, 硫化物熔体界面张力较大, 有利于硫化物熔体的分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