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1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2025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131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851篇
海洋学   973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25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相似文献   
4.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7.
热带太平洋海气热交换年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林  沙文钰 《海洋学报》1996,18(2):32-40
本文用块体动力学公式计算了热带太平洋潜热、感热通量,并用EOF方法分析了这两类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结果指出,热通量的模态1反映了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的基本气候特征,中、西太平洋的暖池就是这种气候特征下的具体反映;模态2说明了海气热交换与海流和海陆分布有密切联系;模态3反映了下半年海气热交换的加强,为热带太平洋ITCZ的活动提供了能量.东太平洋,感热通量和海气温差分布型十分相似,而西太平洋,则取决于全风速的量值.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主要取决于全风速的时空分布,和比湿差的分布型相差较大.赤道以北中、西太平洋风速异常是导致气候异常的关键.北半球ITCZ云带是由其海面热通量变化所决定;西太平洋SPCZ云带是由其海表温度和海气温差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热带洋面上最小OLR轴与最大SST轴关系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尚城  郭炜 《海洋学报》1992,14(1):124-128
热带洋面上的SST(海表面温度)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及气候异常的重要参数.众所周知的埃尔尼诺事件即是首先从南美海岸的SST异常增温发现的.自有卫星观测以来,OLR(射出长波辐射)亦已成为反映热带洋面上的大气凝结热源、降水量及对流活动等重要现象的参数,而得到了戛来越多的气象学家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1].事实上,在热带洋面上OLR所反映的云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海洋对大气的相互作用首先是通过SST的变化来影响大气的.海洋上的大气受热对流产生的云(反映为低OLR)反过来又会阻挡太阳辐射而影响SST.  相似文献   
9.
热带大西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发展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洋模式(IOM)在给定表面强迫条件下模拟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利用NCEP的41a(1958~1998年)逐月平均表面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a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对3组试验模拟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并按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分别分析,揭示表面风应力和热通量异常对海表面温度和温跃层深度变化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热带大西洋上层海洋的变率.模式模拟的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弱ENSO型,年代际变化表现为南、北大西洋变化相反的偶极子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力强迫和动力强迫对海表温度变化都有贡献,其中赤道外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主要由热通量异常引起,而近赤道SSTA的变化主要由动量异常强迫引起.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热通量强迫的作用远比动量强迫重要.模式不仅能够模拟S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还能够模拟温跃层深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变率.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跃层深度的变率主要由动量异常决定,热通量异常强迫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10.
热带气旋风场的一种数值计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强 《热带海洋》1995,14(1):46-53
利用动力学方程组,并对其中垂直梯度项和垂直扩散项进行了参数化处理,利用每日4次的地面天气图资料和台风年鉴中台风中心位置资料,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热带气旋及其环境场进行数值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用本模式得到的热带气旋风场及其周围的环境风场比利用公式法得到的风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