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石蜡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4):47-47
石蜡油又称矿物油,是从原油分馏所得到的无色无味的混合物。它可以分成轻质矿物油及一般矿物油两种,但轻质矿物油的比重及黏稠度较低。由于矿物油具有低致敏性及良好的封闭性,有阻隔水分蒸发的作用,所以常在婴儿油、乳液或乳霜等护肤品中被当做顺滑保湿剂来使用。因为它具有良好的油溶性质,所以也会出现在卸妆油或卸妆乳中。此外,石蜡乳液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等工业助剂,在人造纤维板工业中,可完全替代石蜡作为防水、防潮助剂,比使用石蜡更加简便,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且其具有抗酸、抗碱、耐硬水、水溶性强、乳液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多物种混合转录组测序(msRNA-seq)法分析了对数生长期海洋微拟球藻响应相同细胞数指数末期三角褐指藻共培养的生理机制。两种藻的细胞总数在8 d内基本不变。三角褐指藻转录组结果中存在与生长有关的基因的表达,且难以与响应共培养的生理过程区分。因此,我们只分析微拟球藻响应共培养的转录组变化及其揭示的生理学机制。分析发现在共培养的初始24 h内共有8 235个基因表达,其中,809个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351个下调表达,458个上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被富集到7条KEGG通路中。其中,在DNA复制和同源重组通路上所富集的基因呈下调表达,而在氨基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Focal adhesion、PI3K-Akt、cAMP、ErbB信号通路上所富集的基因呈上调表达。结果表明海洋微拟球藻响应三角褐指藻共培养时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学变化。这是应用多物种混合转录组测序分析微藻间互作的初步尝试,建立的方法也适用微藻和其它微生物的互作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混合物介电常数的新公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混合物介电常数的新公式并用一个例子验证了新公式的有效性.此公式可以代替现有的公式应用到测井解释中,以提高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混合物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剑浩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364-370
应用电场理论研究混合物的电性,得出了混合物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这一结果表明:混合物的电导率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电导率的均值和方差;混合物的介电常数决定于混合物各成分介电常数的均值和方差.作为所得结果的应用,给出了岩石的电导率公式和介电常数公式.  相似文献   
5.
西藏尼玛盆地油页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青藏高原在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发育了一系列时代与类型不同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古生代以来冈瓦纳大陆裂解和特提斯洋的开启-闭合-造山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和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含油气盆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成为中国目前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程度最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冰中之火     
吴溪 《海洋世界》2009,(7):40-44
笼形水合物(Clathrate hydrates)是以水为基础的晶体,外型看起来像冰。水分子的氢键间构成了“笼形”结构,非极性的分子(通常为气体分子)被“困”在其中。换言之,笼形水合物是一种“笼形”混合物——此混合物中的“主人”是水分子,“客人”通常是气体分子。如果没有被困的气体分子的支持,外部的“笼形”结构就会崩塌,变成普通的冰或是液态水。  相似文献   
7.
8.
正冻土中水热迁移问题的混合物理论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连续统力学的混合物理论框架下研究了冻土的力学 热学性质 ,建立了相应的本构关系 .以此为基础 ,首先给出了层冰形成的一个判别准则 ,研究了孔隙率对冻胀量的影响 ,所得规律能很好地解释已有试验结果 .其次 ,推导出控制冻土水热迁移过程的场方程为具有可动边界的非线性Burgers型方程 ,这一发现为研究土体冻结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 .  相似文献   
9.
孔隙液体的可压缩性对非饱和孔隙介质弹塑性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松岩 《岩土力学》1998,19(3):20-26
首先在多相孔隙介质的混合物理论框架内探讨了如何利用固-液两相孔隙介质模型描述介质的非饱和问题。其次,讨论了一个实用的描述孔隙液体可压缩性的方法,并建立了小变形条件下固-液两相孔隙介质的弹塑性本构方程。最后,采用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针对一个具体的结构例子,分析了孔隙液体的可压缩性对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油气资源勘探结果揭示了耐高温石油的存在,但是根据传统理论难以实现对油气资源赋存极限深度的准确判断及预测。因此有必要探讨含烃类混合物在埋藏条件下作为液相稳定赋存的极限深度的合理取值。根据含烃类混合物最终演化为甲烷的地层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建立以地层温度为300℃、临界凝析温度为-82.55℃的地质温度约束条件,以及地层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相等为取值条件的液相稳定赋存极限地层温度判识标志,通过对理论案例中不同期次含烃类混合物对应地层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交会点的分析表明:液相稳定赋存极限地层温度为220.82℃,对应的埋深为5061.32m。对不同期次含烃类混合物地层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交会点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极限地层温度判识标志间的关系,可划分为收敛、截交、发散和杂乱等4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地质意义与极限温度判识流程。以句容凹陷容3井下二叠统烃类流体为分析实例,预测极限温度为192.91℃,对应深度为5 763.58 m,预测结果与研究区耐高温石油的分布范围一致。因此,基于组分检测与相态模拟的含烃类混合物赋存深度下限预测技术具有较好的方法合理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