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平井含水率上升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塔里木油田塔中4油田(TZ4)底水油藏相关的地质、流体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计算的累积产油、产水和产液量回归俞启泰水驱特征曲线,以反映水平井见水特征的参数b。以参数b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b值的影响,筛选影响水平井见水特征的主要因素,认为原油粘度、油层厚度、非均质性及水平井水平段在油藏中的位置是影响水平井含水上升趋势的主要指标。最后建立主要因素与b值的关系式,结合俞启泰曲线b值图版,提出预测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公式——图版法(F-b法)。应用F-b法对塔里木水平井含水率进行预测,并与其他相关方法及实际生产数据对比,认为F-b法可作为预测塔里木油田水平井含水率、估算可采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现场示踪剂监测周期大多为150~360d,不能准确判断监测周期之后注入水波及范围,并且对研究区两套油层分别优势注水方向、推进速度和判断油井来水方向(注水井或边水)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介绍示踪剂模拟技术,并充分考虑示踪流体扩散、弥散现象的影响,在动态历史拟合、示踪流体已监测分析结果拟合基础上,对注水井水驱前缘及边水推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示踪剂模拟结果与现场示踪剂已监测情况基本吻合,可以利用数值模型对区块进行更长周期监测,弥补了实测过程中施工复杂、监测周期耗时等缺点;通过模型运算得出注水井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推进速度及优势注水方向,进一步对油藏两套油层注采渗流规律进行评价预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常规砂岩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多油层开采动态、层间干扰、开发效果分析等,对一维水驱油恒压驱替渗流过程进行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在采出端见水前,通过油水两相区压力、纯油区压力及总压差之间关系,结合Buck-ley-Leverett方程,建立累计注入量与注入时间的关系,以及见水前位置、时间、含水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求解前缘位置、前缘压差、注入速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采出端见水后,分析注入速度与采出端含水饱和度关系、累计注入量与采出端含水饱和度关系,以及采出端含水饱和度与时间的关系,建立见水后位置、时间、含水饱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求解见水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注入速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该结果为驱替过程中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含水饱和度的分布、各物理量之间的理论关系等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边水气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下降,准确预测见水时间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开发及配产方式、提高边水气藏采收率.考虑水侵速度、储层倾角及气相非达西效应等因素,建立边水气藏水平井见水时间预测模型;计算P边水气藏W井的见水时间,与未考虑水侵速度等因素的见水时间对比,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侵过程中,水质点向井底移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李珊  朱玉双  张翠萍  苟永俊  周创飞 《地下水》2012,34(6):153-154,160
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是近期才发现的新层系,对长7的认识还很匮乏,关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微观油水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仍是空白。以胡尖山油田安83区长7油藏为例,通过真实砂岩模型对长7储层进行了微观渗流特征实验研究,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微观油水两相驱替类型主要为非均匀驱替,均匀驱替后的含油饱和度和水驱油效率高出非均匀驱替类型10%以上;两相驱替中的绕流是形成簇状束缚水和簇状残余油的主要原因;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驱替压力是影响微观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平面模型中周期性注入弱凝胶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证明,弱凝胶调驱可大幅改善水驱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周期性注入凝胶段塞能取得调剖作用和驱替效果,前段弱凝胶、中间水和后续弱凝胶可组成一个有机灵活整体,使水驱效率大幅提高,可维持调驱效果长效性.在试验基础上,针对埕岛油田北区CB6B块非均质突出,水驱矛盾突出问题,现场实施周期性弱凝胶调驱.实施后注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含水下降,累增油量2.05×104 t,提高采油速度0.3%.  相似文献   
8.
文13西块油藏岩石形变对采收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异常高压油藏弹性能量充足,储层欠压实,岩石易发生弹塑性变形。根据这些油藏特性,从达西定律的角度推导出了室内一维岩芯中最终采出程度与岩石物性变化的近似关系式,并引入渗透率变化因子分析采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而以文13西块油藏岩石为例,通过不同流体介质的渗透率压敏性试验,以及不同加压方式下渗透率变化试验,结合降压弹性开采试验和水驱物理模拟试验,以渗透率变化因子为基础,分析并讨论该类油藏的开采方法。结果表明:该类油藏在保持较慢降压速度、较高孔隙压力水平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出程度下石油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GHM烃分析仪对水驱模拟实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采出原油进行分析,研究其原油组成的变化规律,探索原油组成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表明 :原油的采出程度与采出流体PV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随着采出程度逐渐提高,原油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及主峰碳数逐渐后移,原油的轻 /重比值呈现降低趋势。实验还证明,某些在空间上呈圆柱型、具有规则支链的分子比相近碳数的直链分子更容易被驱出。该项研究对于从微观角度深入探索驱油机理、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多注多采条件下注水井对水驱油藏区域产量的影响,提出区域影响定义并建立多注多采情况下的井网模型,为避免滤波过程中出现被估参数为负值的情况,采用改进的扩展Kalman滤波方法,应用注水量和采液量的实时数据给出区域影响的最优估值;通过河道沉积非均质油藏反九点法开发井网的ECLIPSE模拟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注采井网调整及注水井调剖、采油井堵水及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提供指导,与传统的地质研究与开采动态分析相结合的估计方法相比,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