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35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钙质生物壳的微量元素组合和Sr,Nd同位素组成是识别海底混合源沉积物中生物源物质相对贡献的重要参数.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强烈富集Sr,P,Mn和Ba,富集Li,U,Th,Sc,Co,Pb,Zn,Cr,Rb,Y,Sb和轻稀土元素,弱富集V,Ga,Zr,Nb,Cd和中稀土元素,相对贫Ge,Mo,In,Sn,Cs,Hf,Ta,W,Tl,Bi和重稀土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含量和生物活动对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是有孔虫壳体中微量元素发生富集和贫化的主要机制,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水和太平洋有孔虫的有明显差异,表现出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并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有孔虫壳体的Sr,Nd同位素比值也与大洋海水不同,分别为0.709769和0.512162,前者略高于大洋海水,后者略低于大洋海水,表明冲绳海槽海水明显受大陆河水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l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鲽形目3亚目8科51属142种。鲀形目2亚目9科57属143种。海蛾鱼目1科2属3种,鮟鱇目3亚目11科23属41种。  相似文献   
6.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Ⅰ. 哲水蚤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桡足类是浮游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分布广,种类多,而且在数量上远超过其他浮游甲壳类,为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基础,因此它对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学的同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群的调查研究。 关于黄海(包括渤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已有一些零散的报导,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1888-1889年Giesbrecht曾记载过厦门的6种哲水蚤类。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又陆续做过一些工作,如1932年Mori发表了我国东海及台湾海峡的8种哲水蚤类。1933年Yamada在黄海南部记载了哲水蚤类5种, 1935年他又在东海及台湾记述了5种。1937年Mori发表了过去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对东海及台湾东、西两岸的桡足类有较详尽的报导,在115种中哲水蚤类占78种。1949年Sproston曾记载浙江舟山5种桡足类,其中有哲水蚤类2种。1949-1952年Chiba发表了有关黄、东海的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曾记载哲水蚤类10种。1957年БродскИЙ在哲水蚤区系研究中提到分布于黄海的16种,东海北部的8种。1962-1963年Enomoto 在黄、东海鱼类饵料基础的研究中曾提过3种哲水蚤类。国内学者在解放以后,也作过一些工作:1955年沈嘉瑞描述了江苏奉贤哲水蚤类3种;1956年他与白雪娥记述烟台鲐渔场的桡足类22种,其中哲水蚤占11种;1955年郑重引用过张松踪和方金钏在厦内鉴定的(未发表)27种,其中有哲水蚤类23种。在这海区内,除同物异名外,以往学者总共记载了哲水蚤类103种左右。 本文的研究材料系根据:1951-1963年间在渤海、黄海西部以及辽宁、河北和山东沿岸采得的标本,和1956-1964年在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以及东经125°以西的东海陆棚区以内所采到的标本。文中共记述了哲水蚤类134种,分隶于21科、47属,其中有8种新种,有39种为黄、东海区的首次记录。还必须提到,我们尚缺乏以往学者记载过的某些深水种(如Racovitzanus antarcticus, Metridia pacifica, Scottocalanus helenae,等)的记录,这些种类分布在东经125°以东的东海深水区,这有待于今后继续补充。本文主要依据Sars(1903)的分类系统,并参考БродскИЙ(1950)在哲水蚤分类上的修订意见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狭鳕主要栖息在太平洋远东海域,是上层鱼类较大的资源种类,主要分布在颚霍次克海、白令海、堪察加及千岛海域。对狭鳕生态及饵料系列的研究以往较少,本文着重对狭鳕鱼胃含物进行调查,约测定鱼2.0万尾。 1 狭鳕鱼体大小的摄食特性 刚孵化不久体长为3.5~5.5毫米的仔鱼就开始摄取外部饵料,即0.1~0.3毫米的桡足类无节幼体、少量的小型藻类及桡足类卵。随  相似文献   
8.
以南沙海区NS90-103柱样为例,利用各种古生产力指标物,如有机碳含量,有孔虫壳和有孔虫碳同位素,重建了200000a以来古生产力变化,并对结果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东部,孤立的无震洋脊,比大洋盆地高出了2500m.沉积序列由中始新世的有孔虫一超微化石软泥与晚始新世的超微化石软泥组成,其上为渐新世的台硅藻超微化石软泥与超微化石软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栖息在我国淡水鱼苗培育池及水稻田中的6种原蚌虫(隶属于甲壳门,鳃足纲,介甲目,蚌壳虫科)进行了分类记述。其中的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paralaiyangensis sp.nov.系2新种。分别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E.perrieri Daday,1914,多刺原蚌虫E.spinfer Durga Prasad et al,1981及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6种原蚌虫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54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次: 1.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4; 2.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3.戴维原蚌虫E.davidi(Simon,1886)Brtek et al,1984; 4.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5.兖州原蚌虫,(新种)E.yanzhouensis sp.nov.; 6.拟莱阳原蚌虫,(新种)E.paralai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