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96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发育了  相似文献   
2.
贺奕 《测绘通报》2008,(2):72-73
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变形观测设计方案1.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上游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 km,下游距郑州花园口128 km,是惟一能在黄河下游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枢纽建成后,能有效地控制黄河泥沙,减少下游淤积,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54 m,坝顶长1 667 m,坝顶宽12 m,最大底宽800 m。2.主坝外部变形观测设计方案为了监测主坝的外部变形情况,在坝顶及上下游坝坡上共布设了15条视准线,工作基点24个(其中基岩标7个),表面位移标点145个,见图1。原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证明区内有南、北两条钾长石成矿带,其产出形态、矿化特征、矿石类型均有差异,且导致了它们在工业应用上的不同。区内矿体以岩脉或岩株产出,有红色、浅红色、白色3种矿石。白色矿石富钾低铁,达到国标一级品,其余矿石为二级以下品级,均具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从全国的供需形势分析,今后钾长石矿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区内钾长石资源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高山峡谷区内土壤中元素的表生活动以表生富集作用为主,元素表征富集作用的程度、富集层位和粒级等受矿化作用和自然风化作用双重影响。非矿化地段土壤中元素的表生富集程度较矿化带处土壤中元素表生富集程度更强;矿化带处B层土壤比A层土壤中元素的富集强度稍大,元素明显地富集在粗粒级组分中;近矿(化)带的非矿化地段,A、B两层土壤仍受到矿化组分的影响,A层土壤比B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粗粒级组分比细粒级组分反映敏感,C层土壤中元素在细粒级组分中轻微富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调整了高山峡谷区土壤测量工作方法,经试点测量验证,找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黄恩鹏 《地图》2003,(1):52-71
身处自然之静中,聆听那芬芳的花香融进月光里的声响,感受着空气的手抚慰着我的心窝——面对这里没有任何人工雕凿的绝佳美景,想着这几天峡谷里的江流丛林、佳花美草给予我的人生慰藉,我的眼里便噙满了泪水。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质》2005,22(1):F004-F004
救星石——古时一块巨石由悬崖上坠地后裂为两块,其间隔约1.5m,2002年发现其中一块裂开面上凸现“中国共产党”5个字迹。有学者称,这是纯自然的差异风化作用所致,是一种小概率的偶然现象;有人认为是人力诱导差异风化作用所致,是一种人为地质作用现象。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不同石漠化程度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观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地理研究》2005,24(3):371-378
利用花江岩溶峡谷区南坡不同石漠化程度的5个独立的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观要素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所指示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在不同峰丛洼地系统都能较好地评价石漠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石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也与各峰丛洼地系统的景观基质有关,在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峰丛洼地系统中,反映的景观生态意义是不一样的。景观格局分析不仅强调面积,而且还考虑所研究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景观组成特点与石漠化过程的关系和对石漠化的影响,在石漠化程度判定和石漠化指标的研究中景观格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已有钻井和高品质新地震资料,对第四纪中央峡谷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成、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明确中央峡谷体系经历了晚中新世侵蚀充填期(Ⅰ期),早上新世平静充填期(Ⅱ期)和第四纪早期回春充填期(Ⅲ期)3期演化阶段,提出控制中央峡谷体系前两期形成的负地貌和物源供给在第四纪峡谷西段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表明西段早期多物源体系在第四纪变为昆嵩隆起秋盆河单物源,进积型陆坡控制了半限制型负地貌和砂质沉积逐渐向南东迁移,并在第四纪早期(S14)填平峡谷.在此认识指导下首次在峡谷西段浅层发现了3期第四纪半限制型海底扇群,具备"深浅双源供烃-优势通道复合输导-浅层水合物地层封盖-海底扇成藏"的成藏模式,是下一步深水区浅层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张三 《地学前缘》2018,(2):246-253
以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为例,依据大量钻井资料,采用密井网、大比例尺三维建模、宏观对比与局部解剖相结合以及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广泛发育;稀井网小比例尺条件能较好地反映低幅度构造简单及规则的宏观特性;密井网大比例尺条件则能够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复杂多样的微观特征。每一支宏观低幅度构造都是由一系列局部具闭合圈闭的微观低幅度构造组合而成;构造轴向基本呈近EW方向,与区域沉积相带展布方向近乎垂直相交,不符合差异压实构造的成因条件;构造应力场作用是区内低幅度构造拥有定向性延伸、排列式褶合、规模化发育、区域性展布、继承性演化等基本特征的源动力。印支、燕山、喜山三期应力场对伊陕斜坡主体的综合作用体现为一种近SN向的挤压及压扭性应力效应,导致沉积盖层产生一系列近EW向伸展且规则排列的鼻状褶曲;同时,由于后两期应力场的调整和影响,使宏观尺度上较为简单明了的印支期低幅度构造在微观尺度上继承性演化,进一步分化为一系列形式更为多样的低幅度构造及其组合,造就了现今伊陕斜坡上"简单又复杂"的特殊低幅度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
高山峡谷区是滑坡灾害频发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呈多发、频发态势。本文选择坐落于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的西藏江达县作为研究区,利用野外调查获取的85个滑坡数据,选取坡度、河流密度、地貌类型、降水量、距断层距离、道路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岩性等8个稳定性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1)按滑坡体体积划分等级,江达县滑坡主要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按其稳定性划分,50%以上的滑坡处于稳定状态;按危险等级划分,以Ⅲ级、Ⅳ级为主;江达县滑坡主要沿河流与道路分布,全县地面调查发现85处滑坡全部分布于河流附近,其中71.76%的滑坡分布于道路两侧。(2)江达县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地貌类型、河流密度、道路密度和距断层距离,其贡献率分别为0.501,0.477,0.465,0.332;当影响因子两两相互作用时,因子解释力总是大于单个因子对滑坡稳定性的解释力,即当两种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对于滑坡的失稳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