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去年12月15日,中国气象局驻朝阳第二、三期挟贫工作组举行换届座谈会,中国气象局气候司司长沈国权、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宋达人、两期工作组成员及市农委、经济开发办、气象局领导参加了座谈会,市委书记鲍志强、市长刘相荣、副市长吕军垦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天津市勘察设计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暨第六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会议总结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刘凤岐任理事长,王修武任秘书长,表决通过了12位副理事长,产生了60位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秘书长王子牛,以及天津市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表彰了天津市首批获得全国建筑设计行业诚信单位和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的单位。  相似文献   
3.
正为充分发挥青海省矿产开发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4月15日,青海省矿产开发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改选大会在省国土资源厅二楼会议室召开。各直属事业局、州(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各会员单位负责人及特邀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巡视员、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会长王建斌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汇报,副厅长、副会长李志勇主持了会议。巡视员王建斌代表筹备领导小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拟定于2014年12月上旬在京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新一届的换届工作。同期,还将召开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将选举产生中设协新一届领导机构。相关专家、学者将就国家有关科技形势、政策措施、节能减排战略实施以及科技创新重点和方向等作主旨报告和演讲,并举办"绿色建筑与设计创新"、"基础设施与轨道交通"、"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与转型发展"等专题论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指导,提高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水平,近日,第二届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成立,并公布了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此次公布的名单中,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担任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苏经宇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叶耀先等8人担任顾问,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于一丁、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马东辉等43人担任委员。  相似文献   
6.
《干旱气象》2021,39(5):871-871
2021年9月14日,《干旱气象》第四届编委会会议(编委会换届会议)及地学期刊经验交流会于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会议由张强主编主持,本次会议以推动《干旱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气象局科技司王健林副司长和甘肃省气象局杨兴国局长到会指导并明确要求主办单位及审稿专家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加强政治意识,努力打造政治导向正确、充分展示气象科技成果的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关于专业委员会换届的通知要求,新一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进行了换届.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震局于2021年9月13—17日在云南省大理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暨第十届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换届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的27个单位的89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学术交流设置了8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113篇,会期交流报告40篇,其中口头报告21篇,张贴展板19篇;21篇口头报告中,大会特邀报告1篇;从19篇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报告6篇,最佳设计创意报告1篇。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以“临震的过程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报的瓶颈问题”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大会闭幕式后还特别针对本次会议中来自行业内外的各种预报方法涉及的相关问题组织了跨学科融通式讨论。充分而积极的讨论不仅增加了行业内外地震预报科研工作者的了解,同时,在对强震临震预测瓶颈问题与突破瓶颈问题途径方面达成了共识: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为平台,以多学科多方法长期实践积累的资料与模型、实验、理论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不断推动强震临震预报技术瓶颈问题的解决。按照中国地震学会的要求,完成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委员换届,对到会的委员代表颁发了聘书。大会不仅重视学术交流,还兼顾了科学传播的普及,利用当地的科普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了永胜古地震破裂遗址的现场科普学习;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科普馆的有利条件组织了对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历程的学习,对日常分析预报资料的来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强化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