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8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 1500 Ix and 5000 Ix) on the total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ix strains of marine diatoms Cylindrotheca fusiformis (B211 ),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l14, Bl18 and B221) Nitzschia closterium (B222) and Chaetoceros gracilis (B13) was investigated.The total lipids of B13, Bl14, and B211 grown at 5000 Ix were lower than those grown at 1500 Ix. No evide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Bl18, B221 and B222. Fatty acid composition changed considerably at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y although no consist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a single FA and light intensity. The major fatty acids of the 6 strains were 14:0, 16:0, 16:l(n- 7) and 20:5(n-3) . Cylindrothecafusiformis had high percentage of 20:4n - 6 (9.2 - 10.9% ) . The total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rl all 6 strain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ght intensity. The percentage of the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ght intensity in all strains except Chaetoceros gracilis.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003年10月采于珠江口5个站位的沉积物剖面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提取的重金属(SEM:Pb,Zn,Cu,Cd,Ni)。其中,站位1、2位于中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0.25—4.06μmol.g-1;站位3、4位于西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0—26.09μmol.g-1。中滩和西滩沉积物的AVS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西滩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接近于零,这可能与该水域较强的底层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有关。站位5位于珠江口外侧,其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相对较高,且垂向变化较小,可能是还原性沉积物间歇性再悬浮后重新沉积的结果。站位1、2和5沉积物中同时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大体在0.95±0.2μmol.g-1范围内,随深度增加略呈下降趋势;而西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为1.43—2.42μmol.g-1,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珠江口西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对AVS/SEM摩尔比值和单个金属的毒性效应研究显示,珠江口内尤其是西滩的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污染,对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鱼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对水产饲料的主要原料——— 4类进口鱼粉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鱼粉中主要脂肪酸含量SFA为C1 6∶0、C1 8∶0 ,MUFA为C1 8∶1、C1 6∶1 ,PUFA为EPA和DHA .② 4类鱼粉中 ,美国、新西兰、俄罗斯的鱼粉MUFA含量较为接近 ,都在 4 0 %左右 ,但新西兰鱼粉的C1 8∶1含量较美国鱼粉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 2 50 %和 1 9.53% ,而C 2 0∶1、C2 2∶1 ,则比美国低一些 ,俄罗斯鱼粉的含量居两者之间 .智利鱼粉的MUFA比前 3种鱼粉低 ,只有 30 %左右 .③ 4类鱼粉中新西兰鱼粉的PUFA最低 ,它们的EPA与DHA的比值为 :美国鱼粉接近 1∶1 ,新西兰鱼粉为1∶1 .5~ 1∶3.2 ,俄罗斯鱼粉为 1∶1 .2~ 1∶1 .4 ,智利鱼粉为 1∶2左右 ,④智利鱼粉的C2 2∶5n 3明显高于其它 3类鱼粉 ,而C2 0∶1、和C2 2∶1则明显低于其它 3类鱼粉  相似文献   
4.
以1,4—苯二酚和不同的短链脂肪酸为基本原料,经溴代、加成、形成酰卤和酰化等反应,合成了六种新的溴化脂肪酸—2,3,5,6—四溴—1,4—苯二酯。通过对产物的碳、氢、溴等元素的定量分析,以及红外吸收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的研究,验证了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万一千  刘青 《热带海洋》1997,16(3):78-82
动用光谱动用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1,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a--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烯-3-酮;8,2α,3α-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不同温度的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鳀鱼鱼油得率、脂肪酸组成及EPA、DHA含量变化的影响。经15℃干法分级提取的液态鳀鱼鱼油,在设定的4种温度下,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均随溶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溶剂量的情况下,随着分级提取温度的降低,液态鳀鱼鱼油得率呈下降的趋势。有机溶剂分级提取对14碳短碳链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及16碳、18碳的饱和脂肪酸的脱除效果是明显的,但对脱除20碳、22碳的长碳链饱和脂肪酸的效果不明显。在4种试验温度下,EPA和DHA的总量分别为29.88%、31.74%、35.27%和41.80%,高出美国阿拉斯佳深海鱼油对应总量(28.76%)的1.12%~13.04%。  相似文献   
7.
8.
pH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mnocholoropsis oculata)的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对pH有较强的适应性,在pH6.2~9.8的范围内均能较好的生长,但在pH5.5的条件下生长受到较强的抑制,在不同pH条件下,在同一细胞周期内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均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总脂含量在对数初期略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在稳定期达到最大值。16:0,18:1n9的含量在稳定期显著升高,而EPA的含量在稳定期明显下降,在对数初期,藻细胞在pH6.8的条件下含有较高的EPA含量,而在pH9.8的条件下,藻细胞的EPA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用扁藻、酵母、“鱼油 酵母”强化和“不强化”4种方式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黑斑口虾蛄各期幼体,比较不同强化方法对黑斑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及总脂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强化12h后的卤虫无节幼体与对照组相比,总脂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卤虫无节幼体的脂肪酸组成与强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鱼油 酵母”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20∶5n-3(EPA)和22∶6n-3(DH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74%和4·84%。投喂强化后富含EPA和DHA的卤虫无节幼体,可增加黑斑口虾蛄幼体体内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提高其幼体的成活率、变态率与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0.
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机等方法对黄条鱼师的腐败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将有利于对黄条做一步的生化性质分析和制定其鲜品的国家标准。样品在25℃贮藏5d期间,测定了某些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在贮藏1d后,鱼肉变腐臭,挥发性碱基化合物三甲胺和二甲基在贮藏中增加。在5d的贮藏期间发现的挥发性有机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成酸,并且它们的含量不断增加,检测出脂肪氧化产物和含硫化合物,正己醛、3—辛酮、3,5—丰二烯—2—酮,2—壬酮辛烯—3—醇,二甲基三硫化物、1H—吲哚等都是黄条腐败时产生的重要挥发性化合物。应指出的是,2—甲基丁醇、庚醇、苯酚、辛烯—3—醇己醛是黄条中所特有的化合物,其余化合物与其它鱼类的挥发性化合物几乎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