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2584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5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当下,自然资源档案的数据量飞速增长,内容日趋多元,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手段方法已较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此,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干分局紧紧围绕职能机构改革这一重要契机,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迭代升级,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不断构建制度规范化、采编智能化、运用便利化的服务体系。近年来,该局通过不懈努力,在业务档案方面实现了100%数字化覆盖,连续十一年档案年检考核优秀,2021年被浙江省档案局评选为“示范数字档案室”。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德尔尼铜矿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认识。从矿石组成和结构、构造来看,应属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石,矿床亦应属于含铜黄铁矿型矿床。但从其地质产状来看又与一般的黄铁矿型矿床大不相同,与一般的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也有较多差异。这就是本矿床类型独特之处。近年来通过工作又取得一些新资料,特别是超基性岩和矿石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本文在综合新老资料基础上,提出新看法,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上地幔,再就位于地壳浅部。其成因类型暂定为:“深部熔离—构造侵位矿床”。鉴于本矿床与一般块状硫化物矿床相比有其独特性,建议命名为“德尔尼型”。  相似文献   
3.
驱龙斑岩铜钼矿床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根据对驱龙矿区各类岩石破裂裂隙的野外实测数据,结合矿区已有钻孔品位资料,分别绘制了矿区地表破裂裂隙等值线图、走向投影图及梅花图、钻孔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Cu、Mo品位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驱龙斑岩铜钼矿床的岩石中破裂裂隙相当发育,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多个高值中心,空间上破裂裂隙呈放射状产出;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显示Cu、Mo矿化较强、较均匀,矿化呈面状,为典型的由单一斑岩体侵位造成的中心式矿化特征.据破裂裂隙和Cu、Mo矿化空间分布,可确定驱龙矿区岩浆中心和矿化中心均位于钻孔405、1205、801、809所围成的矩形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4.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北京石炭系二叠系钻井地层时代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岩芯钻井地层时代划分的困难,文章通过对北京石炭系和二叠系层型剖面标志特征的分析,识别了岩石地层单位的分层标志特征,论述了钻井岩屑地质编录的要求和地层钻探特征,建立了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地球物理测井的物性标志特征,阐明通过岩屑地质编录结合物探测井资料能够较好地对钻井进行地层时代划分.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Dust is important in the Earth environment system. However; the role of dust in climate change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dust accumulation in Asia form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link between dust depos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ere, a summary is given for the timing of the onset and expansion of loess deposition in Asia beginning in the early, Miocene. Recent progress on some aspects of loess chron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金属矿找矿前景与找矿方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津 《中国地质》2008,35(5):771-802
本文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点,提出今后深部找矿的主要对象是:找隐伏含矿岩体及有关的各类矿体,找岩体中的大型斑岩型矿床,找受岩体和五通砂岩联合控制的层状矿;讨论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应用中要注意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强调应发挥包括重力、磁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岩性探测仪及多种天然地震法和化探方法等综合方法的作用,并与地质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密切结合;讨论了方法应用试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是从本区大地构造的演化探讨了区域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前景,认为这一地区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挤压造山带及其前陆区,在岩石圈强烈挤压下形成地壳增厚和深部物质的挤出折返,使深部的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层推到地壳浅部;深部生成的柯石英等高压超高压矿物及地幔熔融岩浆同时上侵;生成大量钙碱性岩浆并存储在中地壳部位,通过长期与中下地壳金属物质进行交换,形成矿液的集中优势,通过后期出现的张性断裂构造而进入地壳表层,再经过与围岩发生物理化学成矿作用后沉淀成矿。归纳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造山带一种新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2003-2006年度西藏1∶25万加措、丁固幅区域地质调查,在冈玛错断裂带内首次发现了一套侏罗系喷发-喷溢相中、基性火山岩与石炭系及二叠系呈角度不整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海相大陆板内向火山弧转换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岩.为进一步研究羌塘地区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和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