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19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刚  赵刚 《天文学报》2004,45(3):253-265
基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光谱观测资料,确定了19颗贫金属红团簇巨星的恒星大气参数,得到样本星4种α族元素(O、Mg、Ca、Si)的化学丰度.讨论了铁丰度与恒星大气参数的相关性以及α族元素丰度随金属丰度的变化,计算了共58颗红团簇巨星在I、K波段的绝对星等,讨论了它们与恒星铁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分析铁丰度范围内相对于I波段,K波段的绝对星等与铁丰度的相关性更弱,并且与利用理论模型得到的红团簇巨星I、K波段绝对星等与铁丰度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与验证。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云台一米望远镜Coudé摄谱仪得到大量的大角星(αBoo)的高分辨率光谱,从中找到1984年2月14日一组随时间变化的CallH,K线光谱。经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次大角星的色球爆发,其特征如下:在连续观测近四小时中获得5张光谱片,可看出CallH,K线轮廓的变化。它们变化的顺序是:开始出现轮廓的不对称一轮廓仍然不对称并伴随着峰值发射增强一轮廓恢复到对称状况;K_2线中K_(2V)与K_(2r)最大不对称为20%。发射极大时K_(2S2)峰值增强20%左右。K_(1r)和K_(1V)的变化也明显。特别是K_3线在K_2线峰值增强时出现吸收线反转出发射线核。  相似文献   
3.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6,14(4):275-285
综述了近扯为AGB星核合成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轻,重核素核合成理论,AGB星的分类,AGB星的演化特征,AGB星内的元素核合成理论的研究及外赋MS,S 双星吸积机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一批M型巨星JHK测光结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M巨星在(J—H)~(H—K)双色图上的分布特点及其有效温度及总辐射能的近似求法,并依据IRAS资料讨论了它们在中远红外双色图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光谱观测资料,分析了17颗红团簇巨星的5种α元素(Mg、Si、S、Ca、Ti)的化学丰度.结果表明,按金属丰度的不同可以将红团簇巨星分为两类:一类为富金属红团簇巨星([Fe/H]≥0.0);另一类为贫金属丰度红团簇巨星([Fe/H]≤-0.3).这两类红团簇巨星中的5种α元素均具有随金属丰度变大而增丰的趋势.同时,分析还表明,这两类红团簇巨星的α元素与铁元素的增丰历史可能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6.
21μm特征是指在一些富碳的原行星状星云的红外光谱中波长约20 μm处观测到的一个较宽的发射谱带特征,它是目前星周包层物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2个原行星状星云被证认为21μm特征源。此外,还有两个中心是沃尔夫拉叶星的行星状星云也有可能是21 μm特征源。这12个原行星状星云源的21μm特征都有相似的谱线轮廓,峰值都位于20.1μm。这些源的中心星都是富碳的F或G型超巨星,贫金属(却有丰富的慢中子过程元素),有很强的红外色余。在过去10年中,人们提出了大量21 μm特征载体的候选物质,主要有:氢化足球烯 (C60Hm,m=0-60)、多环芳香烃(PAH)、氢化无定形碳(HAC)、纳米金刚石颗粒、合成含碳大分子、氨基化合物(特别是尿素)、铁的氧化物(如:μ-Fe2O3、Fe3O4和FeO)、SiS2、纳米TiC团簇、掺杂的SiC颗粒、表面覆盖SiO2幔的SiC颗粒等。但所有这些候选物质都还没有得到确认。概述了21 μm特征的发现及其后续的相关研究,介绍了21μm特征源的共同特征,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人们已提出的该特征载体的候选物质。  相似文献   
7.
230年前的1781年,业余天文学家赫歇尔在望远镜里发现了天王星;25年前的1986年。“旅行者2号”(Voyager 2)行星探测器在飞往外太阳系的途中,对天王星进行了人类首次也是目前为止惟一一次“近距”观测。  相似文献   
8.
锂在温度达到T>2.5×106 K时即参与7Li(p,α)4He反应燃烧,经典恒星理论推测,当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时,由于向内非常延伸的对流包层的存在,锂的丰度A(Li)=12+ lg[n(Li)/n(H)]应为A(Li)<0.5.但是,陆续有处于不同光谱型、不同演化阶段的富锂巨星被发现,其中一些巨星的锂丰度甚至远超出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锂丰度,给经典恒星演化模型带来了难题.回顾了从恒星主序到巨星支的锂丰度观测研究历史,并详细介绍了我们对银河系矮星系中富锂巨星的最新发现,总结了所有富锂巨星的观测证据,以及为解决此难题所提出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系统地研究了钡星的研究形成,提出了钡星形成的四种机制:星风吸积、星风暴露、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和公共包层的抛射,从而建立了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  相似文献   
10.
红团簇巨星(red clump giant)是正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它们在赫罗图上成团出现且光度弥散很小,因此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理论和观测研究均表明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光度,某些波段的光度与金属丰度以及年龄的关系很微弱,可以作为理想的"标准烛光"来测量天体的距离。依巴谷(Hipparcos)天体测量卫星的数据释放后,红团簇巨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银河系结构以及测定本星系群成员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