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太行山区是北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要发生区,该区地质构造强烈,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沟谷狭窄,沟床比降大,每年7-8月份强降雨期间,沟谷源头侧壁岩土体崩塌与滑移在洪水作用下,极易演化形成泥石流。本文认真分析了该区泥石流发生的历史分布概况,研究了泥石流灾变的崩滑演化机理和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针对性地采取预防、避让、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治与管控提供依据,完善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将降雨作为单一诱发因子参与评价体系的弊端,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4种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区崩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云南省元阳县作为研究区域,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貌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断层距离和河流距离9个评价因子,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的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元阳县崩塌、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然间断点法元阳县域可分为低、中、高、极高4类易发区,4类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元阳县面积的21.55%,35.46%,25.53%和17.16%。利用ROC曲线得出区划结果精度AUC值为0.812,表明区划结果很好。在易发性评价基础上,以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诱发因素,分别对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4种工况条件下的研究区进行了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得到了大雨([25,50) mm)工况、暴雨([50,100) mm)工况、大暴雨([100, 250]mm)工况和特大暴雨(>250 mm)工况4种...  相似文献   
3.
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地质灾害因其巨大的致灾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地震触发斜坡崩滑灾害特征和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即从典型地震触发的大量斜坡崩滑灾害实例研究入手,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特征同地震参数(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和斜坡体特征(坡高、坡角、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之间的关系;②地震触发斜坡崩滑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响应特征研究,即分析地震波产生的拉压和剪切作用对斜坡体的影响及在这种作用下斜坡体发生的破坏和运动过程;③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评价和致灾预测研究,主要是评价、预测方法和技术的类别及特征。基于此阐述了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窝崩是长江中下游常见的一种崩岸类型,具有流场结构复杂、发展速度快、破坏力强等特点。为揭示不同类型窝崩三维水流结构的特点,以长江中游虾子沟和下游扬中窝崩为例,设计了一般型与口袋型的窝崩概化模型,开展了相应的水槽试验。采用PIV流场测量技术,获得了一般型和口袋型窝崩的三维流场,研究了这2类窝崩的水流结构。试验结果表明:(1)窝塘及附近区域可分为主流区、掺混区和回流区;(2)一般型与口袋型窝崩回流区流速的最大值分别为主流平均流速的0.19倍和0.27倍,掺混区存在着较大的流速梯度且紊动强度大,掺混宽度沿主流方向逐渐增大;(3)一般型窝崩回流区的垂向平均流速比口袋型大48%~76%,且回流中心相比于口袋型更靠近窝塘外侧,这导致一般型窝崩更易将窝塘内泥沙输运至主流区;(4)在较高主流流速条件下,一般型窝崩窝塘水体与主流的交换速率大于口袋型窝崩,较低主流流速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震级与形成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第四纪期间以近EW向伸展变形为主,发育了以近SN向正断层和由NW向与NE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为主的高密度活断层系统。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整体沿NNW向雁列展布,总长约400m,最大垂直位移约0.8m,平均垂直位移为0.3~0.4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经典的“地表破裂位移与震级”统计关系式推断,该破裂应是震源深度为35km的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综合该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推断,震源深度对地表破裂参数存在显著影响,震源偏深时的地表破裂长度可远小于震源破裂的最大长度,表明在活断层的地震复发模式研究中应注意随机性较强的断层局部破裂行为或小位移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7.
8.
薛亚东  刘忠强  吴坚 《岩土力学》2014,35(Z2):587-592
通过野外崩积混合体结构特征分析,考虑原样级配,开展对崩积混合体重塑样的室内大尺度直剪试验研究,结合PFC2D颗粒离散元仿真试验,分析了不同含石量情况下崩积混合体变形与强度变化规律及内在机理。将数值试验的成果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含石量的增加,崩积混合体的应变硬化效应显著。低法向应力下崩积混合体表现为剪胀,高法向应力下则表现为剪缩;当含石量低于40%时,崩积混合体的力学性质由土体控制,超过80%以后,其力学性质基本上完全由块石控制。  相似文献   
9.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四川什邡北部山区遥感调查次生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震后,在震中附近山区引发了大量的岩石崩滑、山体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安徽和中国地大的有关专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迅速调查次生地质灾害情况,每天上报,供国务院等有关部门决策。本文选择重灾区之一的有代表性的什祁北部山区加以介绍,分析了特殊构造部位与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建立了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总结了该区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评价了该区的灾情现状,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供同行们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