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才宇  马玉广 《安徽地质》2021,31(1):31-34,39
安徽宿州栏杆地区辉绿岩是含金刚石的主要载体岩石,而金刚石主要选获在辉绿岩捕虏体中.本文通过研究含矿辉绿岩捕虏体的地质特征,分析捕虏体中选获的金刚石特征,以及辉绿岩岩浆源区及构造背景,探讨了金刚石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安徽宿州龟山石灰岩与白云岩矿床为水泥用灰岩矿、熔剂用白云岩矿、建筑用灰岩矿共生矿床。水泥用灰岩矿赋存于张夏组下段(?2z1)下部,矿体呈单斜层状产出,矿体走向北东东向,矿体延伸长度大于2 km,规模为大型。矿体厚度和矿石质量沿走向、倾向和厚度方向变化系数小于40%,变化稳定。矿石类型主要为鲕状灰岩、豹皮状灰岩、核形石鲕状灰岩。熔剂用白云岩矿赋存于张夏组上段(?2z2)中,矿石类型为鲕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矿石质量较好。建筑用灰岩矿赋存于张夏组下段(?2z1)上部及少量崮山组(?3g)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白云质鲕状灰岩。通过分析矿床的沉积环境及其相变,认为本矿床为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浅海相生物化学沉积型碳酸盐岩矿床。  相似文献   
3.
徐州——宿州弧形双冲——叠瓦扇逆冲断层系统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王桂梁  金维浚 《地质学报》1998,72(3):228-236
郯庐断裂西徐州--宿州地区存在丰一个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其东侧后缘为倾向腹地的双冲构造,前缘为背驭式的叠瓦扇。东西向的不老河断层和宿北断层将其分为具有不同发育特征的三段。这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斜冲对接过程中,由于双沟推覆体向NW的反向推力,由东向西间歇式跳跃发展而形成的。该构造后期还被前缘的反向断层,前渊的重力滑动构造和腹地的指状断陷盆地所复杂经。这是不同于Boyer和Elliott简单模式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s)在全球中—新元古代浅水碳酸盐岩地层中广泛发育,其特殊形态及矿物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缺乏现代类比物都使其成因成为难解之谜。近年来,气体扩散-迁移模型提出的臼齿裂隙形成及微亮晶方解石的快速充填机制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对安徽省宿州市沟后剖面望山组上部地层中发育的臼齿碳酸盐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中臼齿及围岩的δ13C值分布范围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具有系统性差别。中—新元古代广泛分布于浅海地区的硫化楔可能为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望山组叠层石碳酸盐岩与臼齿碳酸盐岩在地层中的交替出现可能指示二者形成时浅海水体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5.
宿州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灾变G ANN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宿州市5个气象站1957-2008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宿州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雷暴与降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宿州属于多雷区,南部多于北部,南北相差3.21-4.65天;年际变化大,年累计雷暴日最多相差37天,初终雷及无雷期年际间振荡的幅度较为剧烈,52年来累计雷暴日线性减少的趋势明显,减少幅度为1.61-2.89天/10a;季分布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月分布呈单峰型,雷暴多集中在4-9月,以7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单峰型,以16:00-18:00频率最大;多年平均月雷暴日数序列与相应的气温、降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为了进一步预测雷暴的长期演变趋势,以埇桥为例建立了雷暴多发年份灰色人工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下一个雷暴多发年将发生在2025年。  相似文献   
6.
董钟斗 《安徽地质》2021,31(1):14-18,22
安徽宿州栏杆地区含金刚石的岩体是通过验证地磁异常而发现的.该地区钻孔资料显示含金刚石岩体均为基性辉绿岩,但含矿层与磁异常并非完全一一对应.文章结合钻孔与磁测资料就含金刚石岩体与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磁异常找矿是该区寻找金刚石的有效途径,但同时应注意对非磁性含金刚石岩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宿州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宿州地区年暴雨发生频次的统计分析,提取其时间序列的振荡周期,考察在不同时段上的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 (M-K)非参数检验,对宿州地区35 a来的暴雨日及暴雨量进行了时间序列的特征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宿州地区1981—2015年暴雨日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集中发生期为6—8月;近35 a来宿州地区暴雨日和年总暴雨量年际波动虽然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宿州暴雨发生频次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存在着5~12 a、3~7 a的短期周期变化规律,1998年以后生成的5 a左右的震荡周期及27 a左右的中期震荡周期;宿州暴雨在2002年发生显著突变,至2008年,增加趋势接近α=0. 05上显著性水平的临界线,2008年以后又缓慢减少。  相似文献   
8.
宿州矿区由于长期煤炭开采,不仅形成了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而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污染,其污染现状及主要形成原因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利用研究区水土污染调查获取的21个地下水样品的 NO 3 -等13项污染指标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解析工作。在采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污染源及空间分布特征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到了重度污染,以Ⅳ类水为主,污染较严重的指标为 NO 3 -、Mn、Fe和F-。(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4个污染源:原生地质环境(F1),其高值区分布在桃园煤矿及其周边;矿坑排水和矸石山淋溶作用下形成的矿业废水(F2),其在桃园和钱营孜煤矿及其周边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其余矿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矿业废水污染;由生活垃圾、人畜排泄物造成的农村污水(F3),其污染地区主要为朱仙庄和芦岭煤矿一带; 由化肥施用引起的农业污染(F4), 其高值区集中在朱仙庄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浅层地下水原生地质环境和矿业废水,其中约有51.040%的污染来源于原生地质环境及煤矿矿业污染的混合污染,约有11.841%的污染来自煤矿矿业废水,其余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区域为桃园和钱营孜煤矿一带,祁南和祁东煤矿污染相对较轻,朱仙庄和芦岭煤矿水质较好。(4)建议对矿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及污染途径进行综合防治:加强矿坑排水口的污水达标排放监管力度;煤矿企业采用生产建筑材料等方法提高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加强与矿区污水、垃圾填埋处理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吴灿灿 《地质与勘探》2018,54(1):90-101
为研究宿州地区寒武系豹皮灰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研究区岩石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寒武系豹皮灰Ti含量、Er/Nd、Y/Ho值均偏低,反应其形成过程中受到陆源碎屑的影响。元素具有明显的U、Pb、Sr、Sm富集及Ba、Nb、Ce、Pr、Zr亏损,稀土总量为3.07×10~(-6)~7.00×10~(-6)(平均为5.33×10~(-6)),低于典型海相灰岩值。V含量较低,V/Cr比值在1.02~1.73之间,说明豹皮灰岩形成于氧化环境;Sr/Ba异常值较高,反映了高度咸化条件下的海相沉积;Sr/Cu值暗示了干旱的气候条件。综合前述认识,研究区豹皮灰岩应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宿州矿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来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调查, 对宿州矿区浅层地下水中氟含量及其赋存条件进行了研究, 其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与地层结构、岩性特征、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