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89篇
海洋学   7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相似文献   
3.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物系统学即研究某种生物类型的起源、进化发展及各种间的亲源关系远近,系统学研究需要借助于一些标志,如最直接的形态学、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特性及同工酶、染色体、分子标记或几种标志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甲壳动物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甲壳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其中与进化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围绕着线粒体基因序列开展。在近20年的生物线粒体序列研究过程中线粒体全序列的数量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但甲壳动物中仅有8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完成测序。通过对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mation)的GenBank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线粒体基因序列的数量占全部序列数的近一半。甲壳动物线粒体序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12s rRNA、16s rRNA和COI进行,国内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根据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基因(gutD)两端序列设计引物,以假单胞杆菌(Pseudonmonas XM)的总DNA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克隆gutD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将克隆得到的gutD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BV220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M101后检测其蛋白表达及菌株生长耐盐性。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国际现代和化石甲藻学术大会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and FossilDinoflagellates)于 2 0 0 3年 9月 2 1~ 2 8日在日本长崎举行 ,来自 2 0个国家和地区的 110名科学家参加了这一盛会。会议的讨论内容包括甲藻进化 (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生学、生活史 )、甲藻区系和甲藻有害等。会议期间 ,召开了赤潮原因种分类学问题的专题讨论会 (Red tide Wactch-er workshop on problems of HAB causative species taxonomy) ,与会的有 Max Taylor,Ya-suwo Fukoyo,Gert Hansen,Jacob L arsen等国际知名的甲藻专家 …  相似文献   
8.
钙离子是海洋11种常量离子之一,与钠、钾等离子的保守性不同,钙离子在海洋中的分布表现出微小但系统的变化。钙离子的变化往往与海洋碳酸钙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有关,所以,钙离子可直接指示海洋碳酸钙通量(深层海洋碳通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碳酸钙沉淀或溶解又会改变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通过钙离子变化也能间接探讨海洋碳酸盐系统和海洋吸收CO2的能力。介绍了以碳酸钙溶解形成超额钙为主的海洋钙离子多种非保守行为及其控制过程,讨论这些过程对海水组成和海洋碳酸盐系统的影响,探讨未来海洋酸化条件下钙离子可能的变化及其潜在的效应,最后展望在南海开展钙离子精细行为的研究意义。   相似文献   
9.
摘要: 近年国际上相控阵技术在大气探测领域中的应用有了重要进展,成为雷达气象学研究的又一新热点,并可能成为今后天气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介绍了相控阵技术在大气探测中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以及近年在气象应用中所获得的最新研究结果,展望了相控阵技术的应用前景,进一步讨论了开展相控阵技术研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开展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内涵,评价了植被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系统阈值理论、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评析了各种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在未来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中应加强生态体系健康标准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研究中还必须注重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特性,充分利用“3S”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试验设备,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不同研究区域的基础信息,为建立植被生态需水理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