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1897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新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文章根据新埠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新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繁史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文章根据新埠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菏泽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震、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砂土液化、土地盐渍化及地氟病等,其发育与分布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以及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就其分布、危害、致灾原因等做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M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同时具有某些埃达克岩的特征,表现为高SiO2(65.60%-76.40%)、Al2O3(12.32%-17.23%)、Sr/Y(2.41-86.46)、(La/Yb)。(6.65-56.14)比值,低Y(4.23×10^-6-39.40×10^-6)等特点。呈典型的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Eu为正到弱负异常。本区中新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下陆壳的硅铝质成分和镁铁质成分的重熔,不同于具埃达克岩成分的冈底斯中新世含矿花岗斑岩。以中新世花岗岩侵位为标志,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初始伸展可能在22Ma左右,早于冈底斯中段(20Ma左右)。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 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 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 500~4 000 m 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9.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10.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