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木地肤,最小的为银灰旋花,中间依次为糙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说明了方差/均值比率法是1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取6个样地,以“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了官司河流域的松柏栎混交防护林的优势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各种群在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普遍更新欠佳,林木大小级结构呈不稳定或衰退状态,据非线性演替理论,并结合防护林现状,预测防护林的可能演替趋势为:今后人为干扰若能保持较长期相对稳定,则针阔叶混交的群落类型亦将保持基本稳定;但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渐分化成松栋混交林和柏栎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产组胺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鲐鱼鳃内的细菌多样性均较强;冻藏1天的鳃体系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优势为总数的77.5%,产组胺细菌如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较少;第8天优势细菌种群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a bacterium)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而产组胺菌如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较前期数量有所增加;冻藏到第20天的优势种群为哈夫尼菌属(Hafnia)和沙雷菌属(Serratia),它们均是产组胺的菌群。鲐鱼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等全面信息可为了解鲐鱼水产品组胺发生的微生物机制及其控制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冰川正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 冰川微生物资源很可能会由于冰川退缩而未被人类所发现就已受到生存的威胁而濒危.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区和末端雪样及末端土样为研究对象, 采用培养方法、分子鉴定, 研究冰川雪样优势菌群在冰川末端土样的分布状况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分析冰川细菌优势菌群在冰川退缩后适应非雪环境的能力.结果表明: 冰川末端雪样优势菌为1BW1和1BW2所代表的Pedobacter, 该属在冰川消融区雪样和冰川末端土样中未分离到; 冰川消融区雪样优势菌为2BW所代表的Acinetobacter, 该属在冰川末端雪样中的数量较少, 在冰川末端土样中的数量更少.不同采样位点16S rRNA序列相似性高的菌株其生理生化特征比相同采样位点的大.因此, 冰川冰退缩可能会引发冰川雪样中的优势种群不能适应新环境而灭绝. 应加强冰川细菌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2-05-20-26在东海进行小尺度船基浮游生物生态系围隔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优势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优势种明显。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种群丰度三者的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实验期的1~5d,小拟哲水蚤的无节幼虫和早期幼体占绝对优势,该自然种群的丰度不断增加;随时间推移,无节幼虫逐渐发育为桡足幼体,而后又逐渐发育为成体。因此,本次实验期是实验海区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方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法(扩散系数)及其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Green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野皂荚、荆条、冰草和中亚苔草等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较宽的生态位而呈聚集分布,小叶鼠李、毛黄栌、黄刺梅和北柴胡等由于特殊的土壤条件、相对较弱的竞争能力和较窄的生态位而呈随机分布.方差/均值法及其t检验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分布格局的方法,能很好地反映野皂荚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AC测定、X~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多种指标,分别测定广西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9个乔木优势种群在6种不同尺度取样面积下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种间联结性测定的取样面积以64-100 m~2为宜,而在9×9 m~2取样中最能体现优势种群的种问联结性及整个群落的特征;9种优势种组成的36对种对中,有15对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其中正关联12对,占所有显著或极显著关联对数的80%,占所有种对数的33.33%;负关联3对,占所有关联对数的20%,占所有种对数的8.33%.  相似文献   
8.
基于25个样地、375个样方和150条样线的调查资料,采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D、聚块性指标(PI)、Green指数(GI)、Cassie指标(GA)和Moristia指数(Ⅰδ)等8个指标以及方差比率(VR)法,对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优势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和种间总体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种优势种群均为聚集分布(p<0.01).其中,多枝柽柳群落、多枝柽柳沙包群落和胡杨群落均具有较高聚集程度,而疏叶骆驼刺群落和芦苇群落均具有较低聚集程度.②研究区优势种群中灌(乔)木层均为聚集分布(p<0.05).③研究区优势种群在各海拔梯度上均为聚集分布(p<0.05).随海拔梯度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增加,且种群聚集程度变化较为平缓.④研究区植物群落中,灌(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乔灌草和草本层的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表现为显著的负关联.应用2×2联列表x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敦煌西湖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多数种群种间关联程度不显著(p>0.05),不关联的种对数明显要多于显著关联种对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多于正关,说明种群对生境和资源要求不一样,与总体种间相关性检验的方差比率VR值的结果一致,群落中优势物种处于不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9.
芦苇是辽河三角洲湿地的优势种群之一,是涵养水源、控制湿地水土污染的重要植物。芦苇不仅具有调节气候、蓄水防旱、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芦苇的生物学特性和特有的功能价值,详细阐述了芦苇的栽培与管理,以期为辽河三角洲湿地芦苇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报导黄岛电厂冷却水排污口在热污染状况下底栖海藻的群落结构、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和生殖、优势种群、生物量以及它们的季节分布,并与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海藻作对比。还讨论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