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冲击地压矿井大直径卸压钻孔的成孔率和施工效率,通过对冲击地压矿井煤岩体应力特征、卸压孔孔壁扰动动力失稳特性及施工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大直径卸压孔快速施工的关键点在于高效排渣、快速成孔提钻。采用具有1.25 m行程轨道、大通孔动力头的ZDY4000LR型钻机,优化了大直径卸压钻孔施工操作流程,形成了水介质螺旋宽翼片双动力排渣高效成孔工艺方法,并在河南义马矿区和陕西彬长矿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够安全、高效地施工大直径卸压钻孔,施工效率较大螺旋钻进技术提高了48.9%,成孔率可达到100%。研究成果对类似冲击地压矿区施工煤层卸压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义马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河南省境内唯一可采的中生代煤田,位置特殊。为了揭示其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的沉积相及其古地理演化特征,运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等方法,以义马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为例,进行地层划分及沉积相和古地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属阿林期-巴柔期,该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4种沉积相。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成煤期为节点,定量恢复了阿林期-巴柔期的古地理特征,从成煤期前到成煤期后,各优势古地理单元变化明显,具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的变化规律,整体上是一个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河南省义马县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足印。该足印虽然与发现于下—中侏罗统的张北足印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命名为该属的一新种:徐氏张北足印(新足迹种):Changpeipus xuianainchno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足印的长度与宽度的比率约为1.9,第Ⅱ趾长度稍短于第Ⅳ趾的长度;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2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32°,足印的后部具有蹠骨所留下的印痕。徐氏张北足印的发现,不仅为我国中侏罗世恐龙足印增加了新的成员,而且为将来在该地区中侏罗世的地层中发现大型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提供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记述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一新的苔类植物-义马中国鳞苔Sinolejeunea yimaensis gen. et sp. nov.此植物茎叶体和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形态特征及叶细胞构造与叶苔目(Jungermanniales)顶蒴叶苔亚目(Acrogyniineae)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并与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某些现代属颇为相似.配子体长有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苔类化石全球仅报道过一属,在叶苔目中,尚为首次记录;配子体分化成茎叶状的苔类化石也非常少见,全球仅报道过4属10余种.因此,当前珍稀苔类化石在我国中侏罗世的发现颇具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豫西义马地区中-上三叠统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柱状构造、枕状构造、负载构造和卷曲层理构造,它们大多保存在河流沉积的上部及湖泊三角洲沉积中.通过形态学、遗迹学及镜下薄片分析表明,这些软沉积物变形与沉积物液化有关,其中河-湖相快速沉积为沉积物液化创造了条件,古地震活动是它们形成的主要触发因素.对比该地区中三叠统油房...  相似文献   
7.
中生代义马盆地不仅以中原唯一的中生代产煤盆地而著名,而且早中侏罗世的义马组含煤地层和晚三叠世地层中,保存了大量完美的各类动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煤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以预处理长焰煤为实验组,未经预处理煤样为对照组,在适宜环境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气实验。利用重铬酸钾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等手段对产气过程中的COD(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辅酶F420活性及煤形貌变化等进行阶段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产气量和碳转化率分别是2 322.0 mL与5.10%、1 330.2 mL与4.70%,且实验组初始产气时间明显提前;实验组降解更为彻底,两者COD值分别是32~176 mg/L与576~609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辅酶F420活性最高值分别为0.011 72 μmol/L和0.007 97 μmol/L,且其活性受TOC(总有机碳)含量和产酸细菌的影响;预处理和产气结束后,实验组煤样表面更加粗糙,微生物吸附位点和吸附量也更多,且有菌簇的形成。实验证实,白腐真菌生物预处理在提高煤厌氧发酵产气量与碳转化率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和可适用性,有利于煤层生物气资源的产业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与煤的相互作用过程复杂,为了深入分析煤中有机物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及变化规律,选取义马褐煤和实验室保存的产甲烷菌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褐煤水溶性有机物产气特征及其产气前后化学组成变化。利用去离子水在70℃下萃取褐煤得到水溶性有机物、水萃余煤,分别以其作为底物开展生物产气实验,并利用甲醇对产气后的残煤进行有机萃取,采用GC、HPLC-MS和GC-MS方法分析产气量变化及发酵液和煤甲醇萃取物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褐煤原煤、水溶性有机物和水萃余煤的产气量分别为0.46、0.45和0.15 mmol/g。产气初期水溶性有机物化学组成复杂,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00~300 Da,生物产气后化合物种类减少,分子量降至150~200 Da,并且产气后发酵液中检测到一些分子中具有苯环结构的含氮和氧杂原子的化合物。水萃余煤生物产气后的甲醇萃取物中出现少量水溶性化合物如甲酰胺、乙酰胺、亚硫酸二甲酯等。70℃萃取得到的义马褐煤水溶性有机质能被产甲烷微生物利用产气,经过生物产气后煤中非水溶性有机物会转变成水溶性有机物。本研究探索了褐煤中水溶性有机物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为阐明煤生物产气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早中生代地层谭庄组中上段(T3)和鞍腰组(J1)是典型的湖泊体系沉积。谭庄组沉积期湖泊相对较浅,受气候控制。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推测晚三叠世晚期的季节性更强。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走滑构造作用。鞍腰组沉积期为走滑引张体制下的湖泊,水体较深,反映了构造沉降的开始。在随后的走滑挤压阶段,该湖泊为三角洲和河流相碎屑沉积物充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