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0篇
  免费   820篇
  国内免费   657篇
测绘学   740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1158篇
地质学   1416篇
海洋学   1505篇
天文学   1407篇
综合类   738篇
自然地理   58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3.
4.
5.
6.
We consider the evolution of certain low-mass binaries, incorporating models of (a) internal evolution, (b) tidal friction, (c) dynamo activity driven by an elementary α,Ω dynamo, (d) stellar wind driven by the activity, and (e) magnetic braking as a consequence of wind and poloidal dynamo-generated magnetic field. In some circumstances the stellar wind is found to remove mass on a nuclear timescale, as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some observed systems. We can hope that various uncertainties in the model may be clarified by a careful comparison of the models with such observed quantities as rotation periods. These are modified by processes (a), (b) and (e). Assuming that stellar evolution is slow, rotation rate should in some circumstances represent a balance between magnetic braking trying to slow the star down and tidal friction trying to spin it up. Preliminary attempts are promising, but indicate that some fine tuning is necessary. When there is a third body present, in an orbit which is inclined but not necessarily of short period, the eccentricity of a close binary can be strongly modified by ‘Kozai cycles’. We show that this may complicate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spin rates of stars in close binaries.  相似文献   
7.
8.
讨论了应用曲面拟合技术和利用离散的重力观测点的重力变化对特定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取该区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的具体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获得了2004年3月福建安溪3.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空间梯度场图像,发现空间梯度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出地震前重力场群体性变化的差异性;利用此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3月间台湾海峡西岸重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空间梯度场图像。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