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nthespatialcharacteristicoftheshort┐termandimminentanomaliesofundergroundwaterbehaviorsbeforestrongearthquakeXUE-BINDU(杜学彬)...  相似文献   
2.
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3.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14,36(2):344-357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山东莱州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方法反演M4.6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莱州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确定位震中位置主要位于柞村—仙夼断裂的NW方向,深度剖面显示从SE方向到NW方向断层深度呈由浅逐渐变深的趋势,这均与柞村—仙夼断裂位置、走向、倾向特征较为吻合;M4.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与柞村—仙夼断裂走向、倾角较为接近。综合精确定位震中位置、剖面深度分布特征、M4.6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宏观调查烈度分布等结果与柞村-仙夼断裂产状之间的关系,初步推测柞村—仙夼断裂可能为莱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5.
湛江港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于1987年8月在湛江港设13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7属94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杆藻、佛氏海毛藻等。湛江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港内外平均达1.3×104cell/L和7.3×105cell/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结合指数分析表明,除两个点无机氮浓度略超标外,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31种,其中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杯藻、佛氏海毛藻、尖刺菱形藻和夜光藻等,中肋骨条漠和日本星杆藻曾形成水华。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长江三峡库区滑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GIS技术和统计方法,对三峡库区选定的研究区域(面积4539km2)滑坡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质等滑坡内部因子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计算。在建立地质、地形数据库等滑坡因子空间数据库和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库(数据比例尺均为1∶10000)基础上,从地形数据库提取25m分辨率DEM,再派生出高程、高差、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地形影响因子;从地质数据库提取地层和岩性组合影响因子。将各个定性的因子按一定规则进行重分类、转换为25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格式,在GIS中进行地图代数运算、统计计算滑坡和各影响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滑坡分布和Q4、J1x,J1z、S岩性岩组;90m以下、90~135m和135~175m三个高程带;15~20m局部高差;10°~25°坡度;北、南和西北方向及-1~1曲率范围等影响因子相关性等级都大于1,为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类属。研究的结果是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基础,可以指导库区滑坡灾害管理、土地利用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位结果其震源机制解得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准噶尔南缘断裂,而不是宏观考察的以连哈比尔尕山断裂;节面Ⅰ是主破裂面,而且其走向与重定位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钱莉  李英 《干旱气象》2001,19(3):23-25
文中对2000年4月12日出现在武威地区的"黑风"天气过程,从天气成因,动力诊断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环流的经向度加大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为黑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潜在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冷锋前的热低压,爆发性发展加剧了黑风的形成;前期高温少雨是黑风产生不可缺少的气候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9.
Innumerable forest fire spread models exist for taking a decision, but far less focus is on the real causative factors which initiate/ignite fire in an area.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forest fires in India are initiated due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 geo-information system approach for management of forest fire in Mudumalai Wildlife Sanctuary, Tamil Nadu, India, with the objective to develop a forest fire likelihood model, integrating GIS and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fire-sensitive initiation areas considering major causative and anti-causative factors. Amongst the various causative factor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wildlife-dependent factor (antler collection and poaching)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fire occurrence followed by management-dependent factors (uncontrolled tourism and grazing), with much less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factors. Similarly, anti-causative factor (stationing of anti-poaching/ fire camps) was considered as quite significant.

The likelihood model so developed, envisaging various factors and flammability, accounted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as a result of pair-wise comparison on an ordinal scale in a knowledge matrix. The inferential statistics computed indicated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and its insensitivity to moderate changes.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is forest fire likelihood model to predict and prevent a forest fire in an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manner because it can assume forest fire likelihood in real time and present in proper time.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采自东太平洋CC区的2块不同类型的铁锰结核及中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的1块富Co结壳,采用XRD和ICP-MS(AES)等分析研究方法,进行了矿物地球化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及钡镁锰矿组成,富Co结壳主要以水羟锰矿为主。与2块铁锰结核相比,富Co结壳总体上Cu、Al、Na含量较低而Co含量较高;两块不同类型的结核相比较,水成型铁锰结核的P、Ti含量较高,而成岩型铁锰结核的Cu、Ni含量较高。3块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均较高,为(521.8~1 424.15)×10-6。REE分布型式总体呈平缓型,(La/Yb)N为0.72~1.01,并具程度不同的Ce、Eu正异常。经估算,富Co结壳的生长速率为1.92~4.24mm/Ma,水成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31~14.29 mm/Ma,成岩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1.24~76.32mm/Ma。并根据铁锰结核的化学成分变化推测了其生长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