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lausibility of inferr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geology from topographically derived landscape dissection patterns. This enables surveying large regions for spatial variability in geology, for which direct remote sensing is not feasible, by studying variability in dissection pattern, a feature extracted straight off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Dissection pattern is obtained automatically by a novel algorithm, especially designed to delineate the valleys with high accuracy in order to reflect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issection density. The dissection pattern is encapsulated by a continuous map of drainage density, a raster variable best suited for show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issection. Such a map, constructed for the study area in the Cascade Range, Oregon, USA, shows a sharp discontinuity in the dissection pattern, indicating change in underlying geology. Possibl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section pattern such as climate, local and regional slopes, vegetation, and geology are examined, and geology has been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 The dissection contrast coincides with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High Cascades, two geologic provinces with different rock ages and types. The older and less permeable Western Cascades are associated with denser dissection pattern, whereas the younger and more permeable High Cascades correspond to less dissected pattern. This new mapping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locations where topography is the only readily available data, and the generated map could be used to extract previously unknown geologic 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6例经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CT能显示两个不同增强密度的主动脉腔,被内瓣分离,称”双腔征“。本文还讨论了其发病机制及CT对本病早期,准确,迅速诊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88例临床疑似主动脉瘤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D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32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总结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的MSCT影像表现特征,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AD病例的MSCT平扫及CTA征象,诊断参照Stanford分型。结果:Stanford A型3例,B型10例。13例病变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无强化,5例内膜钙化内移。其中伴内膜渗漏2例、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外径增宽3例、管腔内径变窄2例、动脉粥样硬化9例,并发心包积液1例、胸腔积液4例。结论:AAD的CT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伴有内膜钙化内移、内膜渗漏、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形态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常并发心包及胸腔积液。MSCT增强前后扫描诊断AAD优势明显,平扫结合临床可以强烈提示AAD,CTA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长江三峡库区岸坡有134处大型的崩塌滑坡堆积体,其成因与长江三峡干流的深切作用有关,陡直岸坡部分发生张裂,随后有裂块的崩滑。崩塌滑坡运动是能量的释放,并趋于稳定。建库后,最危险的是蠕动中的裂块,要注重部分滑移面的固结,其次是清理库水位高程岸坡上的不稳定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内膜破口发生部位与主动脉受累分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64-MDCTA检查诊断为AD及AD术后复查患者71例,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AD患者内膜破口发生部位与主动脉受累分支轴位出现内膜破口相关性大小。结果:64-MDCTA轴位图像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显示71例患者主动脉剥离内膜破口,共显示内膜破口270个。71例AD患者主动脉分支受累208支,其中,主要分支受累131支(闭塞1支),其中36支受累分支其相应横轴位内膜出现破口,占27.48%,存在弱相关性;主动脉壁支受累77支,其中73支受累分支其相应横轴位内膜出现破口,占94.81%,相关性较好。结论:AD内膜破口发生部位与主动脉受累分支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厦门海区的纹藤壶 Balanusamphitriteamphitrite和鳞笠藤壶 Tetraclitasquamosasquamosa 雄性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藤壶的雄性生殖系统均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及交接器4部分组成。精巢内依次排列有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输精管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内可见成熟精子,贮精囊前端管壁结构与输精管相似,后端管壁厚,可分为4层结构。交接器结构复杂,内层为射精管,外层结构与贮精囊后段相似。精子为线形,头部附属小滴内有4—6个致密斑,鞭毛沿头部一侧着生。初步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的雄性生殖细胞碱性蛋白的变化及附属小滴的细胞化学特性及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矿井直流电法三维正演计算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用于矿井直流电法三维正演模拟不同数值计算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提出了用对数等间距和算术等间距相结合的网格剖分方式,说明了电极互换原理所满足的地质条件。针对合成系数矩阵为非对角占优的特点,采用了大数处理方法,使其线性方程组适用于现有的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阐述了地质模型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模型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精确的频率空间域黏声波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时间空间域,模拟吸收衰减效应时对计算机内存需求大,计算效率不高、非常难以进行模拟吸收衰减;频率空间域通过引入品质因子和复值速度,使用经验物理、数学公式进行数值模拟吸收衰减就容易多了。笔者使用十分节省计算机内存需求的嵌套剖分法,使用Kjartansson模型高效率地进行模拟吸收衰减。数值试验证实吸收衰减影响地震场的所有频率、对高频的影响最为明显,降低了地震记录的质量;频率空间域非常容易模拟吸收衰减效应,为黏声波全波形反演实际地震资料而奠定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