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e Kamp River is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case study for testing flood frequency estimation methods, since it experienced a major flood in August 2002. Here, the Kamp catchment is studied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such a remarkable flood event on the calibration of a rainfall–runoff model, in particular when it is used in a stochastic simulation method for flood estimation, by performing numerous rainfall–runoff model calibrations (based on split-sample and bootstrap test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usefulness of the multi-period and bootstrap testing schemes for identifying the dependence of model performance and flood estimates on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calibration period. The August 2002 event appears to play a dominating role for the Kamp River, sinc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event within the calibration sub-periods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rainfall–runoff model calibration and the extreme flood estimations that are based on the calibrated model.  相似文献   
2.
第14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7年4月29日至5月2日在中国台北台湾大学顺利召开。从会议口头报告、展板、会间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交流讨论可以看出遗迹学热点与前沿: (1)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将一直是遗迹学家努力的方向,旨在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行为学资料,并为沉积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和简便的遗迹分类学框架;(2)遗迹组构分析在沉积学中的深入应用,能提供大量传统沉积学、地球化学分析所无法揭示的生物学信息;(3)重大地质事件的遗迹学响应以及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为地质—生命突变期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素材;(4)地微生物学与遗迹学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有益尝试;(5)特殊化石行为如求偶行为的报道扩大了深时行为类型;(6)定量形态表征和统计分析是遗迹学研究精细化和定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遗迹组构分析来定量刻画沉积环境因子是遗迹组构研究的重要前景方向。  相似文献   
3.
第15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4月26日至5月9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顺利召开。从口头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及专题讨论等方面可以得出遗迹学理论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 (1)遗迹组构内涵的外延和精细分析功能的完善,为沉积微环境分析、成因地层学解译和油气水储集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作方法;(2)遗迹化石在古生态、古气候等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遗迹学的重要工作领域,旨在通过研究古生物丰富的行为学、埋藏学特征,解译(古)生物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揭示遗迹化石发育段的古生态与古气候特征,进而搭建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桥梁;(3)遗迹化石在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特别是为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态恢复期因没有矿化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实体化石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同时也为研究生物复苏期生态系统状况和大地构造-沉积环境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4)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遗迹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推动遗迹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应用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震电磁学术讨论会与震磁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In 25 years, the presence of azimuthally varying seismic anisotropy throughout the Earth’s crust has progressed from general denial to universal acceptance, so that many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meetings now have sessions on seismic anisotropy. Over this perio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in Seismic Anisotropy (IWSAs) have captured many of the notable advances in the theory, calculation,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articularly shear-wave splitting (seismic birefringence) in the Earth’s crust. Shear-wave splitting is the almost-infallible indicator of seismic anisotropy along the ray path. This paper reviews 13 IWSA meetings (0IWSA–12IWSA) as a catalogue of 25 years of progress in seismic anisotropy. The evidence now suggests that shear-wave splitting monitors the low-level pre-fracturing deformation of the stress-aligned fluid-saturated microcracks pervading almost all in situ rocks in the crust. Shear-wave splitting indicates that microcracks are so closely spaced they are critical systems with all the universality, calculability, predictability, “butterfly wing’s” sensitivity, and deterministic chaos that that implies. This leads to a New Geophysics, where low-level deformation can be monitored with shear-wave splitting, future behaviour calculated–predicted with the anisotropic poro-elastic model of rock evolution, and in some circumstances even potentially controlled by feedback. We anticipate the New Geophysics will greatly invigorate IWSA.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2002年1月21-23日在印度国家科学院举行的“中印地震和滑坡灾害研讨会”概况及印度有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计划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使用HTML Help Workshop制作VB程序的帮助文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使用HTMLHelpWorkshop制作运行速度快、操作便捷的新型帮助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第9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9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8月13—18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自1983年遗迹组构概念提出以来,一些新思维、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遗迹学的研究领域,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地层学和沉积学的诸多领域,并随着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海相、陆相遗迹组构分析及其在储集层沉积环境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研究中的应用仍然是当前遗迹学的主题,遗迹组构的CT成像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模拟在地下水勘查和油气勘探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评述了2003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洋中脊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要介绍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的机构组成、任务和工作进展.以及今后大洋中脊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这次会议后,中国已成为InterRidge计划的参与成员国(Associate Members)以此为契机,尽快启动中国InterRidge计划,结合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以及大洋专项和其他深海调查研究工,有望实现我国在大洋中脊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的整体调查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