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eaver dam analogues (BDAs) are a cost-effective stream restoration approach that leverages the recognize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natural beaver dams on channel stability and local hydrology. Although natural beaver dams are known to exert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hydrologic conditions of a stream system by mediating geomorphic processes, nutrient cycling, and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the impacts of beaver-derived restoration methods on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exchange are poorly characterized. To address this deficit, we monitored hyporheic exchange fluxes and streambed porewater biogeochemistry across a sequence of BDAs installed along a central Wyoming stream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9. Streambed fluxes were quantified by heat tracing methods and vertical hydraulic gradients. Biogeochemical activity was evaluated using major ion porewater chemistry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Vertical fluxes of approximately 1.0 m/day were observed around the BDAs, as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zones of nitrate production, groundwater upwelling, and anaerobic reduction. Strong contrasts in hyporheic zone processes were observed across BDAs of differing sizes. This suggests that structures may function with size-dependent behaviour, only altering ground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after a threshold hydraulic step height is exceeded. Patterns of hyporheic exchange and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round the studied BDAs resemble those around natural beaver dams, suggesting that BDAs may provide comparable benefits to channel complexity and near-stream function over a 1-year period.  相似文献   
2.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Snell定律提出了透射射线的非线性效应的概念,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地震射线的轨迹在1个界面上为1条直线时在另1个界面上可为1条曲线;并进一步通过射线追踪实验证明:当地下介质为非水平层状介质时,即使对应于地面同一条直线段上的接收点,来自地下同一个界面上的反射点的轨迹仍可为一条曲线。  相似文献   
4.
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来,全球对流层温度趋于升高、平流层趋于下降;同时强调了研究结果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原始资料、台站选取和不同均一化方法。从理论基础入手,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高空大气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成果及其不确定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详细介绍了高空大气温度序列的质量控制和均一化方法,并对我国探空台站温度序列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利用静力学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以最大资料缺测率30%作为序列取舍标准,用两相回归法和再分析序列均一化处理116个中国探空站高空温度序列。研究结果表明,1958年以来我国对流层中低层趋于升温,其中1980年以后升温尤为明显;而平流层下层显示降温。   相似文献   
5.
浅析地图集的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地图集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地图集的发展规律,并给出了地图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7.
We have found that the extensively used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time3d produces time fields which are 'asymmetric' in the sense that traveltimes computed to the right of the source are faster than traveltimes computed to the left. All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s will, as they are approximations to the wave equation, to some extent fail to obey reciprocity perfectly. We show, however, that the errors in time3d may be significant—and unnecessarily large. An asymmetry in the point source initializ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after correction time3d produces time fields with an improved reciprocity.  相似文献   
8.
337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东缘,区内发育近EW向、NNE向构造裂隙群及NW向辉绿岩和正长岩脉体,发育以碱性为主的多种围岩蚀变。区内矿床主要赋矿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属壳源型。矿石内金属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矿石的LREE/HREE比值为3.25,Sm/Nd比值平均为0.307,Ce/Yb比值为7.127,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成矿流体具有较深来源。矿石较围岩亏损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平缓,与幔源辉绿岩特别是与正长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近,负铕异常比围岩更为强烈,反映成矿流体的来源具有幔源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可以认为337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幔源性质。  相似文献   
9.
李艳  宫鹏 《遥感学报》2005,9(4):357-362
介绍了一个建筑物阴影检测的模型。首先利用摄影测量学原理来计算阴影坐标。即用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surfacemodel,缩写为DSM)和太阳高度和方位来计算建筑物阴影的空间坐标,并由相机模型计算出每个阴影单元对应的扫描行和相机空间坐标。由高度场光线跟踪判断阴影的可见性,对可见阴影计算出它在投影图像上的坐标。然后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再对图像进行阴影的细分割。  相似文献   
10.
根据Dobson和TOMS资料分析北京和昆明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约20年 Dobson和TOMS资料来分析北京(39.93°N,116.40°E)和昆明 (25.02°N,102.68°)两地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79-2000年间北京大气臭氧长期变化趋势是-0.642 DU/年,而昆明在1980-2000年间的趋势是-0.009 DU/年;(2)北京和昆明两地大气臭氧都有很强的季节内变化(尤其冬季更强),与季节性变化强度相当;(3)在北京和昆明,由记录较短的大气臭氧资料分析得到的长期变化趋势,与较长记录得到的结果有显著差异;(4)在北京(中纬度)和昆明(低纬度)大气臭氧都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信号;(5)两个站点大气臭氧的年际变化主要由长期趋势项和准两年振荡信号组成;(6)Dobson仪测量得到的臭氧总量与TOMS资料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