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Freshwater and marine ecosystems are exposed to various multi-component mixtures of pollutants. Nevertheless, most ecotoxicological research and chemicals regulation focus on hazard and exposure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substances only, the problem of chemical mixtures in the environment is ignored to a large extent. In contrast, the assessment of combination effects has a long tradition in pharmacology, where mixtures of chemicals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velop new products, e.g. human and veterinary drugs or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pesticides. In this area, two concepts are frequently used and are thought to describ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ngle substance and mixture effects: Independent Action (Response Addition) and Concentration Addition. The question, to what extent these concepts may also be applied in an ecotoxicological and regulatory context may be considered a research topic of major importance, as the concepts would allow to make use of already existing single substance toxicity data for the predictive assessment of mixture toxicities. Two critical knowledge gaps are identified: (a) There is a lack of environmental realism, as a huge part of our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s is restricted to artificial situations with respect to mixture composition or biological effect assessment. (b) The knowledge on what exactly is needed for using the concepts as tools for the predictive mixture toxicity assessment is insufficient. Both gaps seriously hamper the necessary, scientifically sound consideration of mixture toxicities in a regulatory context.In this paper, the two concepts will b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necessity of considering the toxicities of chemical mixtures in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demonstrate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Independent 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Addition as tools for the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mixture toxicities will be discussed.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fic aims and approaches of the BEAM project to fill in the identified knowledge gaps is given and first result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2.
GPS网数据处理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在GPS网平差中有关精度评定、权的确定以及坐标转换所产生的控制点间隙等存在问题,供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4.
王成彬  陈建国  肖凡  梁良 《江苏地质》2014,38(4):623-629
以东天山1∶20万航磁数据为例,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航磁数据进行分解,然后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对分解出的固有模态函数(IMF)数据进行重构。分解出来的从高频到低频IMF与地质体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频率的IMF代表了一定的地质意义。经过ICA重构后的独立分量(IC)能够对异常IMF函数从盲源分离的角度进行有效的重构,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的地质事件对磁异常的贡献,并对构造识别和构造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信能  朱宝山 《测绘科学》2015,40(3):132-134
针对传统去噪算法在复杂噪声污染图像处理中能力较弱的问题,该文基于信号高阶统计量的独立分量分析,通过其自适应变换,分离出源信号中的统计独立的分量,在分析对比传统图像去噪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独立分量分析的基本模型及原理;提出了一种结合中值滤波与wiener滤波的最大似然估计的图像去噪改进方法。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独立分量分析去噪方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于希贤 《地理学报》1989,44(2):246-252
本文回顾了400年来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的五个阶段:近代启蒙地理学探索;对散失游记重新搜集整理;用近代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放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背景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全面综合的研究。评价了各阶段主要研究者的重要贡献。展望了今后开拓的新领域,再现当时的地理环境,找出其中演化趋势;并阐述了发掘徐霞客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技术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多次波自适应相减这个关键问题,文中首次提出利用独立分量分析技术来实现多次波和一次波的分离(简称ICAAMS). 现有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技术大都是采用输出信号(一次波)能量最小准则,基于二阶统计量的技术. 本文提出的ICAAMS采用了输出信号非高斯性最大准则,并利用高阶统计量来表征非高斯性. 简单的褶积模型和复杂的有限差分模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一次波和多次波.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光谱影像数据具有波段众多、数据量较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段子集的独立分量分析(ICA)特征提取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新方法。以北京昌平小汤山地区的高光谱影像为例,根据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相邻波段的相关性进行子空间划分,在各个波段子集上采用ICA算法进行特征提取,将各个子空间提取的特征合并组成特征向量,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精度最佳(分类精度89.04%,Kappa系数0.8605,明显优于其它特征提取方法的SVM分类,有效地提高了高光谱数据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香山铜镍-钛铁成矿与两类岩浆演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山矿床是东天山唯一一个铜镍矿体与钛铁矿体共存的复合型矿床,目前普遍被认为是同源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但为何区内众多同时代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只有香山岩体产出有大型钛铁矿床?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系统对比香山与其相邻的黄山东、黄山和黄山南等典型铜镍矿的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性质及岩浆演化过程,认为香山岩体母岩浆相对其相邻典型铜镍矿床并不富集Fe和Ti,且其母岩浆早期演化过程及分异演化程度相似。模拟计算表明:岩浆体系早期都处于较还原的环境(f_(O_2)QFM+1),而且都发生了大量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和硫化物的熔离,由此消耗了岩浆体系中大量的Fe,导致残余岩浆中Fe含量降低;另外在岩浆演化的各阶段,尤其到岩浆演化后期,大量角闪石的结晶进一步降低了残余岩浆中的Fe和Ti的含量,不能造成Fe和Ti的逐渐富集,据此我们认为同源岩浆演化不具备形成钛铁矿床的物质基础。通过初步对比东天山地区典型铜镍矿床和钛铁矿床与该地区早二叠世两类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趋势,我们初步推测东天山地区铜镍成矿与钛铁成矿是两类不同性质岩浆独立演化的产物,铜镍成矿可能与拉斑玄武质岩浆演化密切相关,而钛铁矿则可能与碱性玄武岩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观测产品的融合方法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0.01°两种高分辨率下的三源降水融合方法研究试验,探讨如何有效引入雷达高分辨率信息来提高降水产品质量。一方面,在0.05°分辨率上,先以自动气象站观测降水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法订正雷达和卫星估测降水产品的系统偏差,将雷达降水产品的偏差从-0.05 mm/h降至-0.008 mm/h;再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融合雷达和卫星降水产品,形成0.05°分辨率的中国区域覆盖完整且最优的联合降水背景场。此外,在0.01°分辨率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贝叶斯模型平均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1 km雷达估测降水的空间结构信息进行降尺度,亦能有效提高0.01°分辨率背景场的质量。然后,分别以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统计方法量化误差估计,再采用最优插值方法融入地面观测。通过2419个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的独立样本检验,评估了多种类型的降水资料及融合试验产品在中国地区的质量。结果表明,两种分辨率的三源融合试验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特别是在站点稀疏地区,降水精度均较融合前有显著提高,达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其中在0.05°分辨率上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整体质量最好,而0.01°分辨率上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降尺度+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在强降水监测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