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3篇
  免费   741篇
  国内免费   701篇
测绘学   2495篇
大气科学   589篇
地球物理   2061篇
地质学   1634篇
海洋学   583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806篇
自然地理   1385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420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dvanced material constitutive models are used to describe complex soil behaviour. These models are often used in the solution of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under general loading conditions. Users and developers of constitutive models need to method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presented soil response under a wide range of load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procedure for probing constitutive models. A general incremental strain probe, 6D hyperspherical strain probe (HSP), is introduced to examine rate‐independent model response under all possible strain loading conditions. Two special cases of HSP, the true triaxial strain probe (TTSP) and the plane‐strain strain probe (PSSP), are used to generate 3‐D objects that represent model stress response to probing. The TTSP, PSSP and general HSP procedures are demonstrated using elasto‐plastic models. The objects resulting from the probing procedure readily highlight important mode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nisotropy, yielding,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failure. The PSSP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a Neural Network (NN) based constitutive model. It shows that this probing is especiall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NN constitutive models, which do not contain explicit functions for yield surface, hardening, or anisotropy.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LabVIEW设计中压力传感器的RBF神经网络温度补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石油平台注水压力监测系统设计中 ,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平台 ,嵌入逼近能力强和收敛速度快的RBF神经网络 ,以人工环境实验数据为样本进行训练 ,实现了压力传感器的智能网络温度补偿。结果显示 ,此方法能够在压力、温度变化较大的恶劣环境下 ,获得很高的补偿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对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及规范。分别从PharmGKB、DisGeNET、OMIM、GeneCards数据库中得到颈椎病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补阳还五汤与颈椎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补阳还五汤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活性成分97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木犀草素等;交集靶点64个,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1B(IL-1B)等;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结合紧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提供相应条件。结论:该研究在总体上预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作用途径广泛,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ArcGIS中的ArcMap、ArcCatalog和ArcToolbox的特点,简要讨论了它们在国家1︰50000 DLG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测量系统技术的"真图"数据解决方案。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GIS数据源,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真图影像数据管理软件及开发包扩展GIS功能,为各行业应用提供了地理信息数据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王锐  白玲  马德涛  王富强 《测绘科学》2008,33(3):127-129
城市交通网络要素的可视化表达是GIS—T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目前流行的交通网络数据模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动态分段技术下的结点-弧段模型,对交通网络复杂要素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对城市交通网络要素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和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交通网络复杂要素的可视化表达,设计和创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表和数据结构图。  相似文献   
7.
支持向量机(SV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机器学习的新方法,它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文中研究支持向量机的拓展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并将其应用于确定大面积复杂似大地水准面.通过工程实例并与神经网络模型和二次曲面多项式拟合模型相比较,验证确定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LSSVM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SPOT-5影像的高分辨率和高信息量的性质,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而数字正射影像的制作是SPOT-5遥感影像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在介绍DOM制作的基础上,依据当前获取GCP主要的三种途径采用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了实验,并对最终的结果精度进行分析,总结了DOM制作过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用计算机模拟法,讨论了控制网不同观测量的平差结果,提出了选择矿区控制网方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pertains to prediction of liquefaction susceptibility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s a prediction model. The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was trained, tested, and validated with 23 datasets comprising parameters such as cyclic resistance ratio (CRR), cyclic stress ratio (CSR), liquefaction severity index (LSI), and liquefaction sensitivity index (LSeI). The network was also trained to predict the CRR values from LSI, LSeI, and CSR values. The predicted results were comparable with the field data on CRR and liquefaction severity. Thu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ANN technique in mapping the liquefaction susceptibility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