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4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igh-resolution paleoenvironmental data from a peat profile with a small pollen source area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impacts of landnám on vegetation and soils at a Norse farm complex (∅2 at Tasiusaq) comprising two farms in the Eastern Settlement of Greenland. Analyses include the AMS 14C dating of plant macrofossil samples and the use of Bayesian radiocarbon calibration to construct improved age-depth models for Norse cultural horizons. The onset of a regional landnám may be indicated by the clearance of Betula pubescens woodland immediately prior to local settlement. The latter is dated to AD 950-1020 (2σ) and is characterised by possible burning of Betula glandulosa scrub to provide grassland pasture for domestic stock. Clearance and grazing resulted in accelerated levels of soil erosion at a westerly farm. This was followed by an easterly migration of settlement and agriculture. Site constraints prevent an assessment of the demise of the easterly farm, but pressures of overgrazing and land degradation may have been the major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abandonment of the earlier farm.  相似文献   
2.
A methodolog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eep carbonate aquifer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El Maestrazgo Jurassic aquifer in Castellón, Spai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aquifer formations, located at more than 300 m deep, consisted of a previous phase of compilati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ea, followed by a coordinate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speciality studies: geology, stratigraphy, structural analysis, hydrogeology, hydrochemistry, geophysics and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studies included geological mapping, definition of stratigraphical units and facie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aim of the hydrogeology study was to define aquifer formations, recharge area, aquifer points inventory and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iezometric and water quality observation nets. Special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like thermal infrared aerial imag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by means of natural radium isotopes. Hydrochem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majority elements characterization and stable isotopes (18O, 2H and 3H) determination, allowed classifying hydrochemical facies and establishing a renewal pattern for water within the system. Geophysics wa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aquifer geometry, the features of the basement and the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s.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an important tectonic complexity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 groundwater uses in the area of study.  相似文献   
3.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relevant to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approach considers not only the whole migratory process and the sequence of connected movements, but also what happens between each of them. The study of mobility is considered inseparable from the study of passage, permanence and settlemen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interest in elaborating concepts that expre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s, and how these interactions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migratory processes and of 'place histories'. In this sense, 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idiotopy) and place identification (idiotope) are put forward as useful concepts.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集装箱“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公转铁”减排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空箱调运和重箱运输“门到门”运输链的干线运输、端点装卸、电力设备作业、集卡短驳、公铁中转等排放,引入反映活动类型、设备结构、能源生命周期排放的参数,对作业活动-方式结构-能耗强度-排放因子(ASIF)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框架。以义乌—宁波港域出口集装箱运输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公开文献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忽略必要因素将会导致每TEU运输需求“公转铁”的CO2减排率被高估0.50~36.73个百分点;最佳“公转铁”情景可减排3.42万t CO2,相应减排率为13.58%。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客观评估“公转铁”的减排潜力、制定有效的“公转铁”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李克让  陈育峰 《地理研究》1999,18(2):214-219
着重介绍了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有关方法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实验室、农田和野外观测实验;冰芯、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方法;数值模式研究,特别是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研究。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微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不同的测序手段和数据分析流程, 影响着微型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以易于形态鉴定的砂壳纤毛虫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DNA测序、RNA测序和形态学方法检获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等, 探究序列分析流程中关键步骤: 嵌合体处理、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方法选择、合并相似分类单元以及去除稀有类群等对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基于DNA还是RNA的分子手段与形态学方法检获的主要物种基本一致, 与DNA测序相比, RNA测序检获的物种数少, 但差异不显著。基于97%以上相似度聚类和单核苷酸变异所得群落结构相似, 无显著差异; 且所有分析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然界中不同类群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单核苷酸变异和其他相似度阈值, 99%相似度下聚类所得多样性更为接近形态学结果。去除嵌合体和稀有类群(去除阈值: DNA测序0.05%; RNA测序0.07%), 可明显改善分子多样性虚高的问题。本研究为纤毛虫等真核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 对未来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年6月1日—7月31日三个全球数值预报业务中心(CMA、ECMWF和NCEP)的24 h降水集合预报资料和我国东南地区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A方案)和基于A方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二次订正方法(B方案)对上述三个中心和多模式超级集合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并对比两种方案的订正效果;然后,选取2015年8月1—31日降水预报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订正前后的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以第50百分位的降水预报为例,经A方案订正后各中心和多模式的集合平均消除了大量的小雨空报,其对小雨、中雨的订正效果很明显,对大雨以上的降水量级订正效果不明显。随着降水阈值增加,A方案的订正效果随之减弱。此方案对雨带走向的订正不明显,会使降水大值区量级降低甚至消失。采用B方案订正后,不仅可降低原始集合预报的空报率,还可对降水量级和落区进行订正,使降水预报的范围和量级与实况更接近,但对大量级降水,如50.0 mm以上的降水量级订正效果仍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用户的访问记录,以及每次检索输入的关键词、用户的动作来动态更新用户的兴趣点.提出了一个能较好吻合这一思想的数据挖掘模型,以用户的停留时间、访问频率和用户输入的检索关键词为数据对象,进行用户兴趣分析,动态跟踪用户需求意向,简化检索过程,提高WEB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由于观测手段有限,目前对月球内部结构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内部结构模型,且现有对月球内部结构模型的研究几乎很少关注观测值对观测精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混合密度神经网络方法得到了月球内部结构模型的后验概率密度分布,获得了平均月球内部结构模型(Mean模型)、最大后验概率对应的月球内部结构模型(MAP模型)以及满足1-σ准则的月球内部结构模型(1-σ模型),其中MAP模型即为本文给出的最优化月球内部结构模型.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月球低速区S波波速低于月幔S波波速,因此本文结果支持月幔底部存在一个低速区的观点.不同观测值观测精度对模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勒夫数k2存在一个约为0.0220的下边界,且其观测精度对月球内部结构模型的影响显著大于平均密度和平均转动惯量.

  相似文献   
10.
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文章总结了前人对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类型的划分,并根据年纹层的形成过程和组分特征分为3个大类,即碎屑年纹层、生物成因年纹层(如硅藻年纹层等)和化学成因年纹层(如方解石年纹层、菱铁矿年纹层、黄铁矿年纹层、蒸发盐年纹层等)。介绍了目前应用于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1)新鲜沉积物表面照相、X射线照相技术;2)光学显微镜观察;3)数字化图像分析;4)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而岩相学大薄片是目前年纹层研究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对目前制作大薄片比较普遍采用的快速冷冻-冷冻干燥和水-丙酮-环氧树脂交换这两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各自的优劣。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环境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高精度的纹层年代学时间标尺,在诸如气候突变事件的时限、大气14C浓度变化、火山灰层定年、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重建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二是年纹层性质研究如年纹层厚度和年纹层微相变化本身所蕴藏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在太阳活动周期、ENSO等气候事件的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简单介绍了我国东北龙岗火山区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中年纹层的特征并展望了其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