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675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贵州玉屏彰寨奥陶纪红花园期障积岩隆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障积岩隆礁的造礁生物主要为海绵和藻,岩石类型有海绵灰岩、藻席岩、核形石凝决石灰岩、生物屑灰岩等。本文系统介绍其造礁生物的生态特征、岩石组合并分析其沉积相和礁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运用马尔柯夫概型分析研究期旋回沉积发育较好的礁核相地层的学积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台湾东北海域的水文资料分析,作者对台湾暖流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台湾暖流起源于黑潮分支和台湾暖水,黑潮分支为主要源泉。台湾暖流的深层水完全来自黑潮分支的深层水,不具有暖流性质,而其上层水是由黑潮分支的上层水和台湾暖水组成。由于台湾暖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此相应,台湾暖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87年夏、冬两个航次在26°50′~32°30′N,124°30′~131°30′E海区中可溶性无机磷酸盐的调查结果,阐明了磷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陆架区表层测值较高,大洋区为低值区,底层则相反。大洋水常年分层,中层水有爬坡涌升现象,其浓度与Aou呈正相关,与pH和S呈负相关。夏、冬两季底层磷与Aou呈正相关,其浓度变化主要依赖于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5.
人造海洋涌升流和海洋渔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渔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鱼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探讨了建造海底山脉、人工制造海洋涌升流、从而人工制造优良海洋渔场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建造海底山脉的水深、海底和海流条件。介绍了建造海底山脉的建筑方法和国际上建造海底山脉的最新动态。论述了我国在200n mile以内建造海底山脉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7.
8.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松辽平原区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数据,结合实地地质调查、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cence, OSL)测年及孢粉数据,从地层、新构造和沉积环境等角度阐述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提出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或湖积物质是区内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