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02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样品在分解过程中 ,亚铁易被空气部分氧化 ,致使测试结果偏低 ,采用在HF H2 SO4溶矿过程中加入邻菲卟罗啉 ,与亚铁形成络合物 ,对保护亚铁具有较好的效果。拟定了在塑料坩埚中加邻菲卟罗啉、H2 SO4及HF ,中高温电热板溶矿 ,容量法测定样品中的亚铁 ,方法精密度为 0 .2 3% ,样品加标准回收率 98.8%~ 10 1.9%。此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及其邻区地壳温度分布的有限单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下三百米深处的温度与居里面深度分布的资料,利用伽勒金有限元法配合未知边界流量的杂交法,计算了渤海湾邻近的地壳剖面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1)莫氏面上的温度不是常数,最高处可达810℃;(2)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温度与重力梯度带附近而温度较低密度较小的一侧;(3)本区地壳低速层的温度约为600℃,在该层以下,随着温度的增高,介质的弹性模量或粘滞系数显著减少,而泊松比反而增大,故地壳深部的剪应力减小,这说明大陆内部地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层以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建设  周蕙兰 《地震学报》2002,24(2):126-134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80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7053,台站数为165,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对中国西南及邻区(北纬10~36、东经70~110)的深至400km的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辨率达22.初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虽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但至400km深度时仍很明显;②在北纬16和24的纵剖面上,可以看到与印度板块向东和欧亚板块相碰撞挤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速度结构的差异.在东经90的纵剖面上,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青藏高原)之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也比较明显;③在90km深度的横剖面上,由缅甸的密支那至越南的洞海的低速条带,可能与红河断裂带有关;④ 提出并使用了能够更为准确直观地描述分辨率好坏的图示方法.   相似文献   
4.
傅征祥  刘杰  王晓青  郝平  吕梅梅 《地学前缘》2003,10(Z1):112-117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是全球 8级大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 180 0年以来该区板内 8级大地震共发生了 16次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 (36 .1°N ,90 .9°E)是在 195 7年蒙古 8.3级大地震之后 4 4a发生的。研究表明该区 8级大地震的活动过程可能存在相对平静 (1812— 190 2年 )和相对活跃 (190 3— 195 7年 )交替的幕式或轮回过程的性质。 195 7年蒙古地震之后可能是一次新的轮回开始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是新轮回的第二次地震 ,按照轮回过程中事件发生频度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的假定 ,该区下一次 8级大地震可能约在 2 0 2 6年发生。如果假定该过程相当接近泊松过程。那么 ,在 2 0 0 5 ,2 0 10年和 2 0 15年前至少发生一次 8级大地震的泊松概率 ,分别是 0 .2 9,0 .5 3和 0 .70。  相似文献   
5.
朱永泉  熊清华 《水文》1997,(3):56-59
闽浙赣邻区“92·7”暴雨洪水分析朱永泉熊清华(福建省光泽县水电局)位于武夷山脉地带的闽浙赣邻区1992年7月3~5日发生了一场梅雨期特大暴雨,闽江、衢江、信江干支流出现了特大洪水或大洪水。位于东南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西南侧的福建省光泽县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鱼暴发性死亡原因,从病症典型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肌肉、肝脏和肾脏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获得一株细菌(HZ2015),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特性检测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通过动物回归实验、毒力检测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青鱼的致病性、毒力及药物敏感性。所得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动物回归实验能复制出类似症状,且能从体内再次分离到该菌株;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6.6 CFU;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达欣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菌株HZ2015为青鱼体表溃烂病病原,本研究系类志贺邻单胞菌致青鱼体表溃烂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成矿区带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作思路,应用70个油气田、471个煤田的基础地质资料,从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单元诸多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提示了该区板块构造格局与能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可划分为3个成矿域,每个成矿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矿省、含矿区(盆地)、矿田聚集区带、矿田(油气田)五个级别的成矿区域。数据集由构造带(断裂带和造山带)类型和时代、盆地类型和时代、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和丰度、成矿区带等元数据组成。该数据集是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盆地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资源评价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区带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是对中国南部及邻区区域地质认识和沉积盆地能源资源勘查工作成果的集成,而且为国家科学地引导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盆山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江汉叠合盆地位于扬子地台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及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北部陆陆碰撞、南部陆内挤压造山与断陷、裂陷成盆的演化历程,区域构造体制在中生代发生了重大转换,其中复合、联合了众多的地质现象;盆地历经的海盆、煤盆、盐盆、陆相广盆四个盆地世代详细记录有中国南北大陆联合及东北亚大陆构造体制转换的运动学过程,是认识欧亚大陆东部深层动力地质作用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前陆、裂陷、坳陷三种基本样式。系统的盆山构造样式及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合盆地前陆期发育于同碰撞-造山后作用阶段早期,断、坳陷期发育于造山后作用阶段晚期-非造山裂解阶段。本文运用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FLAC软件)方法,从挤压和伸展两方面效验了山-盆演化分别受控于印支-早燕山期的华南与华北陆块的旋转碰撞造山,以及随后的晚燕山-喜山早期碰后陆内俯冲作用所产生的板片断离引起的地幔物质上升与对流作用,晚喜山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幔调整等三期动力学系统。为南方中小型叠合盆地动力学解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 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 转折型中短期异常、 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 运用“同一化”思路、 从属函数、 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 提取了中等以上地震, 特别是5级以上地震的中、 短、 临异常实例。 通过对流体异常特征的统计分析, 给出了北京及邻近地区的中期、 中短期、 短期和短临异常的时间分布特征, 并对地震前各阶段异常的超前时间进行了总结, 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预测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可为该区的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极化SAR影像所包含的丰富的地物极化特征信息使得SAR影像的解译更为容易,同时也使得对地物的探测更加精准。在本文中,首先基于极化SAR影像的极化特征,采用区域融合算法对影像进行分割;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Wishart分布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Wishart-LRT)、基于几何扰动滤波(GPF)的极化SAR影像分类方法和最近邻(KNN)分类方法对影像中的耕地、草地、林地、水体进行分类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发现对于该区域的RADARSAT-2影像而言,基于Wishart分布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对于地物分类可达到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