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0篇
  免费   1940篇
  国内免费   1122篇
测绘学   1177篇
大气科学   557篇
地球物理   4861篇
地质学   4347篇
海洋学   499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688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04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362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402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375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86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69篇
  1991年   233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2.
本主要讨论一种特殊的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这种程序能有效地对自身的关键模块加密,能运行是地完成动态解密。  相似文献   
3.
积件技术是教学软件发展的方向,探讨了用Power Builder前台结合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后台进行多媒体教学积件管理的应用模式,并结合具体教学示例,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山西省境内多年来发现的全新世古地震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为七大类和若干种。文章对每种古地震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等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等成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自动高精度测距系统。该系统能以5×10-7的测距精度测定多个观测点的形变,可作为跨断层动态连续观测的新仪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