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相似文献   
2.
利用甘肃省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a气象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指标,对平凉7县(区)各月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平凉市7县(区)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为每年的5~9月,较舒适期在4月和10月,不舒适期静宁、庄浪、华亭为4个月,主要分布在冬季及秋末(1~2月、11—12月),崆峒、灵台、泾川、崇信为3个月,分布在冬季的1、2、12月。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平凉旅游气候在东西南北方向上有着一定差异,在东西方向上差异尤其明显,一年中舒适度年指数自西向东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崆峒山     
《甘肃地质》2012,(1):F0003-F0003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5公里处,属六盘山支脉。2004年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公园总面积83.6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平凉崆峒山地区是崆峒山组地层命名所在地,该套地层主要由大套红色砾岩层组成,通常称为崆峒山组砾岩。长期以来,对崆峒山组砾岩的成因、形成时代和物源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崆峒山组砾岩层中的3块砾石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方法对砾石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崆峒山组砾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可分为380~479Ma、561~1198Ma、1285~1982Ma、2319~2612Ma和2714~2764Ma共5个年龄区间。依据崆峒山组砾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分布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崆峒山组砾岩的主要物源来源于秦祁造山带,少量来源于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时代为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崆峒山组砾岩是秦祁造山带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而非板内造山带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窦贤 《西部资源》2010,(6):41-43
<正>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上,却耸立着一处神奇瑰丽、多姿多态的丹霞地貌景观,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这就是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西来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  相似文献   
7.
高频光密度测量法在崆峒山树轮年表建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木年轮是最常用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之一,能提供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信息。其中树轮宽度和密度是每年生长量必不可少的代用量测指标。但树木年轮宽度信息仅是表征树木的平均生长状况,其与气候关系复杂,所以树木的径向宽度生长数据并不能充分的用于气候变化重建;而树轮密度是树木细胞直径及木质部细胞壁厚度等结构的间接反映,其对于气候的响应则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已形成多种测量树轮密度变化值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是X-ray密度测定法,但这种方法存在种种应用上的缺点。近年又形成一种新的树轮光密度值测定法-高频光密度测量法。尝试利用高频光密度测量法建立了甘肃崆峒山地区四种树轮密度年表,与史料、旱涝等级数据对比分析,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与气象资料进行了相关函数和响应函数分析,分析结果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并能从树木生理学上对分析结果给予解释,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树木年轮气候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平凉崆峒山砾岩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物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崆峒山主峰南、北两侧的 崆峒山组和三桥组碎屑岩样品,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方法,探讨崆峒山砾岩的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构造意 义。结果表明,上三叠统崆峒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包含438~778Ma(n=16)、827~1269Ma(n=40)、1354~1706Ma(n= 16)、1826~2080Ma(n=15)和2410~2809Ma(n=17),相应的峰值年龄为540Ma、995Ma、1660Ma、1930Ma和2480Ma;下 白垩统三桥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81~413Ma(n=6)、445~643Ma(n=12)、712~1386Ma(n=45)、1563~1808Ma (n=14)、1888~2039Ma(n=10)和2150~2633Ma(n=23)六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335Ma、488Ma、980Ma、1676Ma、 1805Ma、1970Ma和2488Ma。锆石U-Pb年龄谱对比分析认为,崆峒山组和三桥组的沉积物源分别主要来自于祁连山东 段-北秦岭西段的前志留纪和前二叠纪岩石地层单元,少量来自(华北)鄂尔多斯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基底岩系。崆峒山 组砾岩的沉积物源以北秦岭西段的秦岭群、宽坪群、大草滩群和加里东期岩浆岩贡献相对较大,且主要受控于印支期秦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作用;三桥组砾岩的沉积物源则以祁连山东段的马衔山群、葫芦河群和祁连-北秦岭地区加里东中晚 期岩浆岩等为主,且主要受控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燕山中期的秦-祁陆内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立权 《甘肃地质》2009,18(4):93-96
出露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崆峒山砾岩"岩性特殊,厚度巨大。但是其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6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后初步认为,"崆峒山砾岩"可与陕西省千阳县出露的芬芳河组对比,两者是同一套地层,时代应属晚侏罗世。并进一步推测"崆峒山砾岩"和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的安定组可能是同期异相沉积,前者是山麓洪积扇堆积,后者是河流—湖泊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
赵晓丽 《地质与勘探》2021,57(2):457-464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不仅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而且是重要地貌景观、地质科普、历史文化等旅游观光资源。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态势分析,从而为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并结合崆峒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保护的建议。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地质资源特征明显、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也具有地质公园品牌认知度高、人文历史悠久等后天优势。对比其资源利用率低、地质科普与基础科普设施建设薄弱等劣势,结合时代发展的重要机遇,建议在做好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把握全域旅游的时代命题,接轨5G先进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平台,将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既有自然景观旅游,又有科考、生态、文化的高层次旅游与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