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2篇
  免费   763篇
  国内免费   508篇
测绘学   729篇
大气科学   366篇
地球物理   1791篇
地质学   1317篇
海洋学   388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434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MATLAB语言特点和系统建模方法的基本理论.根据南海气象数据的实际建模处理过程,给出了建模的详细步骤及其MATLAB实现过程以及MATLABTM的主要实现程序.试验讨论和结果表明利用MATLAB语言可以方便地对南海气象数据用系统建模方法进行建模和处理,MATLAB在运用系统建模法处理南海气象数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Debris flow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phenomena of natural hazards. Recently, major natural haz-ard, claiming human lives and assets, is due to debris flow in the world. Several practical methods for forecasting de-bris flow have been proposed, however, the accuracy of these methods is not high enough for practical use because of the stochastic and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has proven to be feasible and use-fill in developing models for nonlinear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behavior based on a time se-ries of collected historical data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in many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three-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model to forecast surge of debris flow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data collect-ed in the Jiangjia Ravine, situated in north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 us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shows this model is feasible,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3.
分组密码是数据通讯中最常用的数据加密方式,以DES为例分析现有分组加密算法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可变密钥加密和变长密文输出两个新思路,可应用于所有现有分组加密算法以提高安全性,并就该方法的安全性、效率、具体应用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技术对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_Loop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序列结构分析和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_Loop在靠近5’端有3个终止相关序列TAS(Ⅰ、Ⅱ、Ⅲ),靠近D_Loop的3’端有4个保守区域CSB1、CSB2、CSB3、CSB-D。在终止相关序列和保守区域之间是连续重复区域。经DNASP4.0软件分析,全序列中检测出多态位点数(S)为26,其中有17个转换,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7.333。  相似文献   
5.
低频扩频中伪随机序列产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是实现BPC低频时码发播台扩展频谱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BPC低频时码发播台的现有系统,提出了伪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案,并对其性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一种用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用子脉冲宽度100ns,长度为511的周期伪随机码对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作幅度调制;APD作光电检测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25作信号处理的激光雷达组成方案和试作样机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Wenchuan Earthquake: Way of thinking is changed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n 12 May, 2008, at 14:28:04 local time, an Ms 8.0 earthquake struck the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Figure 1). This quake left about 70,000 people dead, 18,000 missing and over 370,000 injured. In the 75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 20,000 aftershocks were recorded, which included 241 with Ms≥4.0, 205 with 4.0≤M≤4.9, 30 with 5.0≤Ms≤5.9, and 6 with Ms≥6.0. The largest aftershock took place 13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 in Qingchuan County, 110 km northeast of the epicenter of the quake (Chen, 2008). The losses from the quaketriggered geological disasters accounted for over a third of the total quake losses, which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history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landslides, rockslides, landfalls, debris flows, etc.,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Large numbers of buildings collapsed, including ones with steel reinforcing in the area of the epicenter. Infrastructure was badly damaged. In many areas, communications, and power and water supplies were cut off. The earthquake left over 35 large quake-dammed lakes, which threatened further disasters in the catchment areas.  相似文献   
10.
树木年轮重建阿勒泰西部1481-2004年6-9月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采自阿勒泰西部地区5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区的树轮年表.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 其差值年表序列与该地区当年6-9月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 用沙勒哈(t, t 1)两个树轮差值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1481-2004年524 a来的当年6-9月的降水量, 且经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方程稳定可靠. 分析发现, 阿勒泰西部地区524 a来的重建降水量序列具有9个偏干阶段和9个偏湿阶段, 并且具有34.8 a、 5.0~5.1 a、 4.3~4.4 a、 3.9~4.0 a、 3.7 a和3.4 a的显著干湿变化准周期. 重建降水量序列在1518年、 1548年、 1634年、 1765年、 1856年前后发生过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