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3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663篇
测绘学   596篇
大气科学   186篇
地球物理   1165篇
地质学   1882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积水深度下若尔盖高原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叶片的生理生态特征,于2016年4月23日,在若尔盖县喀哈尔乔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将生长着木里薹草的原状土柱移栽至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验场的木箱内,使木里薹草继续生长;设置3种模拟积水深度,分别为20 cm、10 cm和0 cm(无积水),于2019年6月30日、7月16日和8月1日,测定各积水深度下木里薹草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长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3个观测日的木里薹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显著减小(n=5,p0.05),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大(n=5,p0.05);积水深度变化对木里薹草叶片的最小荧光产量、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无显著影响;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木里薹草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和电子传递量子效率也减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增大;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木里薹草的株高变矮,叶长变短。  相似文献   
2.
3.
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ploughing depths (A -- 60 cm, B -- 45 cm and C -- 30 cm)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Heracleum candicans Wall (Apiaceae), a threatened medicinal herb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This less-explored plant is being suggested as a potential crop for the mountain agriculture.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an orchard in Himachal Pradesh, India at 2500 m altitude, for two successive growth years. During the first year, all plants remained in juvenile state; in the second year, nearly 65 % plants produced flowers only under 60cm ploughing depth. Among its morphological traits, plant height, collar diameter and aboveground flesh weight were found to be strongly correlated (P 〈 0.01) with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during the first year (r =0.968, 0.925 and 0.973, respectively) and during the second year (r=0.945, 0.928 and 0.775, respectively). Increase in the ploughing dept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1) with all growth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belowground dry weight, marketable portion of the produce.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commercial yield; 16.28 Qt/hec) at depth A was about 2.6 and 4.7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recorded at depths B and C,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clearly justify the importance of deep ploughing and this paper strongly recommends it for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cropping.  相似文献   
5.
6.
在地勘行业,钻探预算定额模式大多是采用按不同孔深不同孔段以一个综合递减系数来制定。此种方法,固然有其理论依据及合理性。然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大量的钻探勘探统计资料发现:台月效率的高低是与一定的孔深有关系,并随着钻孔的加深而下降,但并非呈直线匀速下降;孔  相似文献   
7.
对华南前寒武系变质岩浆杂岩稀有气体He、Ne、Ar和Xe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基底为含高3He的下地壳"原始岩石层",(3He/4He)×10-6比值为2.8~4.6;而华夏板块基底变质岩浆杂岩则是在缺乏3He、低(3He/4He)×10-8比值(3.15~17.7)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大陆中-上地壳变质岩浆杂岩层,反映出两者基底性质迥然不同。华南中-新生代爆破岩筒He同位素组成相反,相对稳定的扬子克拉通(3He/4He)×10-8比值仅0.18~4.22,而郯庐-四会-吴川断裂以东,中-新生代活动地块(太平洋构造域)(3He/4He)×10-8比值高达3.7~20.5。He同位素表明郯庐-四会-吴川断裂带为切割深至地幔的边界深大断裂,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板块间的边界且控制了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向西扩展。Ar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地幔形成接近"均一"的地幔组份。136Xe/130Xe-129Xe/130Xe相关组份表明它们具有地幔柱岩石同位素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8.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变质作用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4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认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的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约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