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在由软岩层和硬岩层组成的多地层的系统中随着体应变的逐渐增大,褶皱形状的改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地层的缩短作用,硬岩层典型地继续形成同轴褶皱的几何形状(Ramsay术语中的IB类,1967。)若以较高的幅度进一步缩短可能引起褶皱的形状因压扁作用而变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山背斜构造变形的野外观察,认为背斜两翼地层在厚度、变形特征及个别层位岩性上的差异,非沉积作用形成,而是由于各层之间的韧性差异以及不同岩性组合在褶皱后期的压肩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小范围内不同构造部位同一地层的变形差异,应按构造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去认识。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所表露的塑性构造现象,着重测量和分析了大量的变形砾石,从而确立属韧性平移断裂,具有恒体积的平面应变与不均一的简单剪切位移场特征,产生强烈的压缩与拉伸,并伴随有同变形期的动热变质带。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四个垂深不同层次的平移剪切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67  
潘裕生 《地学前缘》1999,6(3):153-163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问题是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青藏高原是特提斯的主要范畴,它可以分成3个区域,分别代表了3个阶段主洋盆位置。特提斯北区位于昆仑山和祁连山,它的遗迹是第五缝合带,在大陆基底上于震旦纪形成裂谷,奥陶纪闭合。特提斯中区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古生代晚期以来在弧后盆地基础上继续破裂、扩张,典型的洋壳形成于石炭-二叠纪,这个时期的洋称古特提斯,它的遗迹为第三和第四缝合带。特提斯南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主洋盆遗迹,班公-怒江缝合带代表了它的弧后盆地。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为特征,大体上可分成4个阶段,即45~38,25~17,13~8和3~0Ma。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式来解释高原的形成与隆升,但是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没有解决。文中笔者根据多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新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来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