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挖掘宋代相关文献,纠正清代以来妈祖志书沿袭的褒封记载讹误。重点考述“顺济”赐额时间应为宋宣和五年,“灵惠”首个封号应缘于姜特立征海寇之役;另外,对存在实据的妈祖早期其他七个封号,亦皆予以查证。  相似文献   
2.
赵新 《中国测绘》2004,(4):60-61
《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一书,以康雍乾时期其有代表性的舆图为例,以大量档案文献材料为基础,对这一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陕南秦巴山地的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仁 《地理研究》2008,27(1):181-192
对人类行为空间特征认识的不足,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障碍。本文以文化、风俗、政策等影响人类行为的人文因素为切入点,运用时空剖面分析法,考察了清代陕南流民空间行为选择的基本取向。结果表明,人类空间选择行为遵循风俗相近原则,而不是地理环境最优原则。追求单位时间上效果最大化是流民行为选择的普遍趋势。人类空间行为的选择性强化了自然差异的等级和水平,不同区域人类行为结果的外部关联性,指出传统的仅从区域内部或某一种人类行为来寻求简单的"人—地"因果关系的缺陷。从系统或流域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环境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是认识和把握人地关系实质与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清代山东自然灾害与政府救灾能力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山东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从史料记载看,清代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蝗灾和震灾为主.在清代268 a中,山东地区共发生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9年次,潮灾45年次,旱灾233年次,蝗灾138年次,震级不同的地震283次,并且呈现周期性和不断增长的趋势.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清代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人口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灾害的影响,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政府采取了蠲免、赈济、调粟等相应的救灾措施.但是,由于受政府财政能力变化的影响,荒政也呈不断衰退的趋势.造成荒政衰退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衰退.清代前期,社会经济上升,政府财政收入多,救灾投入多,救灾效果也较好;清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脆弱程度的加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往往无力救助,救灾的时效性大不如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清代的地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中提取台风灾害信息并整理分类,根据台风及其次数的判断依据识别出清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7次重大台风灾害,对这7次台风事件从台风过程、灾害分布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建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前期长三角地区的7次重大台风都发生于农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正值潮汛期,危害极大;台风过程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3 d左右。7次重大台风集中分布在浙江的杭州湾附近和长江下游流域两岸,主要在上海市的崇明、奉贤,浙江的余姚、嘉善等沿海地区登陆,然后沿岸向西北方向路径移动,与现代台风路径相比,接近于西北路径型或向北路径。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台风对区域社会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黄东汛 《中国地名》2014,(12):44-45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谓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  相似文献   
7.
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过程、特点和趋动因子。指出封禁时期土地开发主要集中于辽河流域及辽西地区,吉、黑两地只有零星开发,总的呈现一派大荒景象。开禁后,先后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进行了大面积的放垦。大规模的移民和高速度的土地开发世所少见。最后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土地开发的主要趋动因子,指出巨大的人口压力、连年的大灾荒以及清朝政府的土地开发政策是造成清代晚期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和高速度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福建社会文化和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但从福建清代进士和<福建通志>列传人物等方面考察,各府州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而稀疏于内陆山区.即使同一府州的县,其差距也很大.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政治、经济、文教、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罗小庆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3):787-791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的风灾。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风灾51次,平均每5.3 a发生1次。其中轻度风灾16次、中度风灾34次、大风灾1次,分别占风灾总数的31.3%、66.7%、2.0%。研究区清代风灾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644-1783年,发生风灾24次,平均每5.8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居中的多发阶段。第2阶段为1784-1843年,发生风灾4次,平均每15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少的低发阶段。第3阶段为1844-1911年,发生风灾23次,平均每3.0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高的多发阶段。从清代早期到晚期,鄂尔多斯高原风灾频次呈上升趋势。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有4次风灾爆发期,分别为公元1708-1710年、1851-1853年、1878-1884年和1908-1910年。在1878-1910年间有2次风灾爆发期,对应于中国东部和北半球的低温期。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风灾有6 a左右的短周期和23 a左右的长周期,其中23 a的周期是第一主周期。该区风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强冬季风的活动,在气候寒冷期或干旱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萧凌波  方修琦  叶瑜 《地理研究》2011,30(10):1775-1782
利用档案史料、建置沿革史研究成果等提取信息,建立历史代用指标序列,对清代(1644~1911)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的时空进程进行描述,结合当地农业气候资源条件(温度、降水)及清代气候变化(温度)探讨其中的气候因素。结果显示:(1)清代东蒙农业开发集中在现代年均≥10℃积温2500℃、降水量400mm以上区域之内;(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