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7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发生量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子相关法和多因子线性回归法对豫西地区1985~1999年15年的小麦赤霉病系统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经比较,筛选出春季玉米残体带菌率、4月下旬~5月下旬雨日、4月下旬~5月下旬雨量3个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量影响显著的因子,建立预测模型,经回验与预测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近几年春季商丘地区出现的较重低温冻害典型事例发生原因及对农业的危害,找出了几种不同作物发生低温冻害的指标温度,提出了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孟津县2004~2005年冬季持续低温和春季寒流,使小麦遭受冬、春季双重冻害.通过调查小麦冻害苗情,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分析,找出了小麦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出消除或减缓冻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平衡施肥对棉麦套作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区试结果,分析了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棉麦套作中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且以中肥最为适宜;增施氮磷钾肥能提高小麦各生育期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量,并且还能增加旗叶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小麦营养生殖并重时期(拔节至孕穗期),对养分的需求量大,此时土壤中足够的养分,可为小麦高产优质奠定营养基础,此期也是小麦平衡施肥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多目标评价及抗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多目标层次加权法评价了8个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综合抗性,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的抗蚜性强弱依次为W6(40)2、小偃六号、NWAU34-9、陕167、陕8007、85(67)24、81(28)28、85(67)15。抗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品种感蚜值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呈负相关,在17种游离氨基酸中,感蚜值与赖按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总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川东南小麦湿害、干旱、高温、冻害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川东南小麦生育期间湿害、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水平和立体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减轻灾害影响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的气候模式,确定全球升温1.5℃和2.0℃出现的时间,并结合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模拟小麦的产量,最终选取4套数据对比研究中国小麦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综合评价了不同升温情景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球升温1.5℃和2.0℃背景下,我国小麦生育期内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分别升高1.17℃和1.81℃。两种升温情景下我国春麦区升温幅度大于冬麦区升温幅度。春麦区中新疆春麦区升温幅度最大,西北春麦区升温幅度最小;冬麦区中温度变化最大和最小的麦区分别为西南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2)在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我国小麦生育期内降水相对于历史时段(1986—2005年)分别增加9.1%和11.3%。从各麦区来看,两种升温情景下春麦区降水增加幅度略大于冬麦区的增加幅度。所有麦区中只有新疆春麦区降水低于历史时段降水。春麦区降水增加幅度最大的麦区为北部春麦区。冬麦区中降水增加较大的麦区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降水增加较小的麦区为华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3)两种升温情景下,我国小麦单产相对于历史时段(1986—2005年)平均减产分别为5.2%和4.6%,两种升温情景对中国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全球升温大背景下我国春小麦主要呈现增产趋势,冬小麦主要呈现减产趋势。减产幅度较大的麦区为华南冬麦区和青藏春麦区,增产幅度最大的麦区为西北春麦区。从各麦区产量减产面积比例上看,我国各麦区减产面积所占比例趋势为从北向南由多变少再变多,其中华南冬麦区减产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最小。  相似文献   
9.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 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岗时期出现并逐渐走强;由于土地承载力和气候条件限制,王城岗地区的早期农业自龙山晚期后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粟、黍、麦、豆为主,水稻、高粱、荞麦、稗子为辅,兼有果实采集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小麦的引入表明,本区早期农业与西部地区文化交流是主体,同时促进了颍河上游早期农业的多元化,巩固了史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