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99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2.
银川市初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杨有林 《中国沙漠》2003,23(3):328-330
利用美制APS—3310A型激光粒谱仪,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对大气气溶胶粒子进行现场观测,结合气象条件,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给出了银川市初夏大气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3种不同粒径粒子分布特点及飘尘谱分布特征,以期为银川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NOAA AVHRR数据研究北半球雪盖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卫星图像,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北美和青藏高原雪盖气候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北半球、欧亚和北美雪盖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雪盖面积在1987年前后明显下降; 而青藏高原雪盖面积在1984年后明显下降,说明青藏高原雪盖的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及欧亚、北美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市的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安市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对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有重要影响地温度场、风场、大气稳定度等,结果表明:西安市冬季存在较为明显的热岛效应;接地逆温强度较低层逆温强度大;各时次地面风流型以S—SE为主,频率为11%~54%;冬季风速82.4%以上都小于2.9m/S,大于2.9m/s的风速出现频率很小,为5.3%;夜晚及凌晨以稳定类天气为主,中午前后以不稳定或中性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5.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大气科学》1997,21(3):297-307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频气旋同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传播路径也较有规律。另外,本文还通过→E矢量分析以及月平均准地转位涡的收支计算,研究了东亚大气瞬变扰动对形成时间平均冷涡的影响,得出,在时间平均东亚阻高/东北冷涡偶极子系统控制的区域附近有瞬变扰动动能向时间平均气流动能转换,同时这里也存在有明显的→E矢量辐合,导致平均西风减弱,而有利于经向环流的发展。时间平均气流的位涡平流不利于阻高/冷涡偶极子系统的存在,且使偶极子系统高、低压中心的经向距离拉大,而瞬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利于冷涡高位涡值和阻高低位涡值在原地维持,阻止它们向下游传播。  相似文献   
6.
冯树常  纪英惠 《广西气象》1997,18(3):15-16,14
在概述了1994-1996年湖南连续三年洪涝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形成这种洪涝的500hPa环流形势,并且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湖南汛期产生持续性暴雨的必要条件是要有稳定的环流形势和冷暖空气的交绥,而阻塞高压的存在是环流形势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西部高原的西部有切断低压存在则是冷暖空气在湖南上空交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利用北京观象台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1999年6月24日至7月2日北京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及非绝热加热作用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高温天气发生前,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很大,欧洲北部和贝加尔湖以南为高压脊控制,中亚和我国东北地区则处于低压槽内。贝加尔湖南部的高压脊纬向延伸范围较广,在东移过程中长时间影响北京。随着贝加尔湖以南的高压脊逐渐东移,北京上空下沉增温与非绝热加热作用有所增强,北京逐渐受到高温天气影响。在高温天气发生的后半阶段,我国东北的低压槽入海后在120130°E附近维持并发展,槽前非绝热加热率很大。从垂直方向来看,加热率在500 hPa以下随高度迅速增加,根据全型涡度方程,强烈的非绝热加热率垂直分布不均作为一个明显的涡度源区,对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有显著的作用。而入海低压槽的稳定维持,又阻碍了华北高压脊的东移,使其在北京地区长时间稳定少动,为北京带来多日的持续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镇江市酸雨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镇江市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对影响酸雨发生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镇江市酸雨年、季、月平均pH值均较低,酸雨强度均较大,春季和秋季是酸雨的高发季节。由降水量、风向、逆温及外来污染源垂直输送等气象要素对镇江市酸雨的影响可知,镇江市强酸雨的发生频率和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较高;NE、SE和E这3个风向对镇江地区酸雨的总贡献率超过50.0%;华北、华东、湖南和湖北地区是镇江市酸雨发生的可能外来污染源;低层(925hPa及以下高度)出现逆温时,更易出现酸雨,且逆温层厚度均较深厚;逆温温差的强度与酸雨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即温差越大,pH值越低,酸雨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站多时次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观测资料,以及武汉、宜昌和恩施的探空资料,对1998—2014年湖北地区冻雨天气的主要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冻雨发生发展过程的气象要素和大气层结特征,给出了基于正负能量面积的冻雨发生定量化判断方法。结果表明:乌山阻高型和贝湖阻高型是导致湖北省出现冻雨天气的两种主要天气形势;2005年和2月是冻雨主要发生的年份和月份;共存在3种典型的气温层结演变特征,其中"暖雨-冻雨-固态"的气温层结演变最易导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冻雨天气;基于正负能量面积的冻雨判定方法为:3层层结时,正能量面积(A_(SP))小于80℃·hPa,负能量面积(A_(SN))小于400℃·hPa,且正负能量关系为(5.71A_(SP)-257.14)≤A_(SN)≤(6.25A_(SP)+200);2层层结时,ASP为350~650℃·hPa,A_(SN)为200~400℃·hPa,且正负能量关系为(A_(SP)-350)≤A_(SN)≤(ASP-1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筛选出四川盆地西部(盆西型)和盆地东部(盆东型)持续性暴雨个例,深入对比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直接造成持续性暴雨的西南低涡维持的机理.四川盆地的短波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配置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维持,盆东型的降水强度较盆西型个例强,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高层辐散更强,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盆西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盆东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合成涡度收支的结果表明散度项是两类持续暴雨中西南涡维持的主要原因,但盆西型中,垂直平流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