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北达巴特斑岩铜钼矿产于华力西期流纹斑岩中,矿体呈脉状,铜矿体地表为氧化物,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深部的流纹斑岩中,其矿化作用呈上铜下钼的双层矿化结构模式,矿化为细脉浸染状。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钼矿。  相似文献   
3.
利国矿区是江苏省重要铁矿基地之一,矿区位于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东延的南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交接复合部位。铁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期闪长玢岩杂岩体与下奥陶统碳酸盐地层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灰岩中,矿体呈似层状一透镜状等,产状与围岩一致,具层控矿床的特征。笔者主要从成矿地质特征着手,分析总结了该区铜、金矿化特征及主要成矿规律,指出了利国矿区铜(金)矿的找矿方向和有望靶区。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2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熟但缺乏3维可视化和分析的能力,而目前的3维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可拥有3维可视化分析能力,然而还缺少2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便捷。以二三维联动为开发思路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解决这对矛盾。本文基于二三维联动GIS的设计方案,以虚拟校园设计与实现为应用实例,利用ArcEngine(AE)实现二三维联动GIS系统的开发设计,对GIS系统的开发做出了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搬迁建设导致大量高切坡的形成。未及时治理或治理不当的高切坡,不同程度地发生破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了地质灾害。因此,科学认识及治理高切坡十分必要。重庆市万州区高切坡主要有风化及差异风化、崩塌和土体滑塌等破坏形式。影响破坏的因素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气候及时间效应。针对高切坡不同的破坏形式,以安全、经济及环境和谐的人文理念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充分论证了高切坡的防护方案,即:削坡、排水以及格构防护较适合万州区高切坡的防护。这些措施,既能很好地解决高切坡的防护问题,又能兼顾环保、降低造价。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三峡地区高切坡类地质灾害防护设计的参考。也可为其它流域类似问题借鉴。  相似文献   
6.
含盐量对松嫩平原碳酸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分布着大量的碳酸盐渍土,其不良的工程性质给穿越其中的道路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盐渍土所含易溶盐成分主要为碳酸氢钠,该研究通过向碳酸盐渍土内加入碳酸氢钠制备不同含盐量的盐渍土,进行室内直剪试验。试验表明: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的粘聚力减小,内摩擦角有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的含盐量越高,土的粘聚力减小越明显。易溶盐在土中的状态形式是影响其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GM(1,1)动态模型在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吴江市地下水水位预测为例,详细阐述了地下水水位时间序列的GM(1,1)动态模型的原理和建立过程,并根据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99.27%,等级属于Ⅰ级,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祁漫塔格山体不同海拔高度所取的9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东昆仑西段中新世早中期为主要的隆升期且隆升速率较高,早期隆升速率为111m/Ma,晚期隆升速率为98m/Ma,总体隆升速率为100m/Ma。样品显示出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大致分2类,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2.21±10.20)-(13.75±0.30)μm,径迹长度分布图基本上为窄而对称的正态分布,反映具有快的剥露冷却速率,未受到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另一类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1.88±0.33)~(13.32±0.27)μm,较前一类具有稍慢的剥露冷却速率,并且受到了后期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τ-P域地震资料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实用算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在τ-P域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把地震道集由时-空域变换到τ-P域,然后对共P数据体进行相移或相移加插值偏移,将偏移后的各共P数据体叠加得到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该算法能够实现陡倾地层的正确归位,降低偏移处理维数,减少计算机内存需求,易于并行处理,但是计算量和所花费的计算机时间仍然很大.为此我们又提出了针对目的层的分时(层)偏移方法,由于只考虑目的层,可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文中以二维实际地震资料及三维数值模型资料的处理说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Using results from coupled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8.2 ka climate event that produced a cold period over Greenla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constructed cooling from ice cores, we investigate the typical pattern of climate anomalies (fingerprint)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global proxy data for the 8.2 ka climate event. For this purpose we developed an analysis method that isolates the forced temperature response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spatial variations in magnitude, timing and duration that characterise the detectable climate event in proxy archive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delays in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the freshwater forcing are present, mostly in the order of decades (30 a over central Greenland).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nitially cools in response to the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followed in certain parts by a warm response. This delay, occurring more than 200 a after the freshwater pulse, hints at an overshoot in the recovery from the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The South Atlantic and the Southern Ocean show a warm response reflecting the bipolar seesaw effect. The duration of the simulated event varies for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recording the event in proxy archives i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area north of 40° N. Our results may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xy archives recording the 8.2 ka event, as they show that timing and duration cannot be assumed to correspond with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the event as recorded in Greenland ice core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