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其 《浙江地质》2008,(2):42-44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伴生问题,广义是包括一切形式的资源环境情况恶化或是对生物圈、大气圈造成的一切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和依托,并且这种消耗,对于资源环境而言具有负面意义。虽然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的漫长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然而每一次辉煌胜利的背后,自然界都以它特有的形式报复了人类。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邮政汇票是一种常见的支付工具.但其便捷高效的特点反而易被非法利用.通过汇票洗钱或进行其他金融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美国邮政积极引进地理信息技术.密切监督邮政汇票交易.借助GfS地图识别金融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济南市长清区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目前全区各类地质灾害主要隐患点5处,以滑坡、崩塌为主,主要集中在张夏镇、万德镇2个乡镇,长清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班子,完善3项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一是落实群测群防制度。完善防御预案,在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相似文献   
4.
5.
柳林  姜超  李璐 《地理科学》2019,39(1):61-69
采用双重差分法,对苏州市姑苏区2014~2016年的警情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警用治安视频监控的犯罪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视频监控对犯罪具有明显的抑制性作用。在案件类型上,视频监控对盗窃类案件的防控效果较好,但对盗窃电动自行车、盗窃电动车电瓶的防控效果较小。在时间维度上,与节假日相比,对工作日犯罪的抑制效果更好;与晚上相比,对白天犯罪的抑制效果更好。针对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所获取的重点区域,与警务人员访谈和实地调研后发现,视频监控的犯罪防控效果与周边地理环境、人流密集程度、警务情况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国际海洋事务发展形势,促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活动,文章通过分析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与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内涵、范围适用、支配原则和理论依据等,提出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并探讨协调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与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产生冲突的本质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与公海自由原则适用的冲突;公海自由原则不适用于国际海底区域;协调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与其他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核心是坚持国际海底区域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发挥国际海底管理局职能,促进国际合作,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海底区域组织建立沟通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和国内的立法和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街头抢劫者前犯罪经历对其后作案地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已有的重复作案地选择的研究表明,犯罪者“前案件”作案地选择对他们“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影响,但以往研究关注的是先前的犯罪时间和地点对其后续作案地选择的影响,仍未检验犯罪者在“前案件”中犯罪经历的具体作用。因此,论文以中国东南沿海ZG市为例,利用街头抢劫者的抓捕数据和混合Logit模型,聚焦探析街头抢劫者先前的个体犯罪经历对他们随后的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头抢劫者在“前案件”中的犯罪间隔、犯罪出行和当场被捕等个体犯罪经历对其“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前后案件”的犯罪间隔越临近、“前案件”犯罪出行距离越短,以及“前案件”未当场被捕,则大大增加了街头抢劫者返回到先前抢劫区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警察访谈和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前案件”未当场被捕是由犯罪者当场被捕的恐惧感、警察特殊的干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和犯罪防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研究结论可为警务部门的“事前防控”与“主动处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拐卖儿童犯罪给受害者带来身心创伤、给家庭带来巨大悲痛和长期困扰,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该领域犯罪地理学视角的研究兴起较晚,且主要侧重宏观整体分析,当前亟需聚焦高发源地和重点人群作精细解析。为此,论文针对中国拐卖犯罪重灾源区四川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数量上,被拐男童明显多于女童,被拐儿童主要来自乡村,虽呈现1~6岁和14~17岁的“双峰”型特征,但整体趋向低龄化。② 时间上,犯罪年际分布大致呈倒“V”型波动态势,高发期为1981—2000年;犯罪年内分布集中于夏半年,周内分布周末高发,日期分布每月1日的被拐儿童数量最多。③ 空间上,存在一个被拐高发区和多个被拐次高发区;县域尺度上的犯罪格局呈现“高—高”和“低—低”聚集;随着时间的变化,拐出热点区不断向南部和东部蔓延;宏观贩运路径上,向中东部地区分散拐入,华北和华南是重点拐入的“南北两汇”。④ 对1981—2000年犯罪高发期的原因解析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拐卖儿童犯罪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1引言气象环境对集团人群的健康、行为、文化及生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犯罪学家一直关注天气、气候变化等对犯罪的影响。龙勃罗梭在其《犯罪的原因及其矫治》中指出,犯罪不独由于犯罪人体质而发生,气候影响,人口增殖多寡及文化宗教教育遗传经济状况都是成为发生犯罪的原因及诱因。凯特勒在其《论人类及其能力的发达》中形成了一个"夏季多人身犯罪,冬季多财产犯罪"的规律性结论。我国恢复犯罪学研究以来,一般承认季节对犯罪有一定影响,但缺乏深入系统的探索。气候、天气、季节等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对犯罪有一定影响的因素,掌…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9亿元人民币,因地质环境的恶化而引发或加重的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现将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