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简要介绍一种小型水下摄像机FM-1000的特点和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以及对其所做的技术配套工作,并具体介绍了FM-1000在1992年未及1993年初在黄、渤海海洋环境监视等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In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process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the quantity of sampl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key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In general, the samples are acquired on the basis of prior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higher resolution images. With the same size of samples and the same sampling model, several sets of training sample data can be obtained. In such sets, which set reflects perfec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can be known only after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assessed. So, before classification, it would be a meaningful research to measure and assess the quality of samples for guiding and optimizing the consequent classification process. Then, based on the rough set, a new measuring index for the sample quality is proposed. The experiment data is the Landsat TM imagery of the Chinese Yellow River Delta on August 8th, 1999. The experiment compares the Bhattacharrya distance matrices and purity index zl and △x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of 5 sample data and also analyzes its effect on sample quality.  相似文献   
4.
郭小龙 《测绘科学》2008,33(6):179-181
介绍了一种基于GIS/GPS/GSM技术的实时显示公交车运动状态和时间的电子显示牌设计方案。以南充市为例,在利用GPS系统对车辆精确定位的基础上,采用GSM无线通讯网关实现消息的传输,并在电子地图上实时的显示出公交车辆的位置、状态和各路公交车到达客人所在目的站点所需用的时间,方便人们更有效快捷地选择交通工具。本文重点分析了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实现方式,最后采用VC++6.0和MapXtreme2004开发实现了该系统。  相似文献   
5.
6.
杨扬  岳智慧郑文 《水文》2005,25(5):40-42
2004年“云娜”台风的监视和预报工作中,在应用常规天气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热带气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过去对台风与台风暴雨分析预报研究成果的运用。在台风登陆前、登陆过程中和登陆后三个不同阶段中,应用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向防台风指挥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防台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蒋兴伟  林明森  张有广 《遥感学报》2016,20(5):1185-1198
中国十分重视海洋遥感及其监测技术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观测体系,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海洋一号(HY-1A/B)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海温预报业务系统、冬季海冰业务监测、夏季赤潮和绿潮监测、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近岸海水水质监测和渔业遥感监测等方面。海洋二号(HY-2A)卫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轨运行的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身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同时获取风场、有效波高、海面高度和海面温度的能力。通过卫星获得的数据提高了中国海洋环境监测与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遥感数据,同时还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认可。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系列为中国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对海洋遥感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需求。为此,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中专门规划了海洋观测卫星系列,服务于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权益维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海岸带调查和极地大洋考察等方面,同时兼顾陆地和大气观测领域的需求。在充分继承已有HY-1A/B、HY-2A、高分三号(GF-3)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成功研制经验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光学和微波遥感技术,建设新一代的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卫星组网观测能力;发展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构建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综合观测体系。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海洋遥感卫星必将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克昌  李志雄  王松  岳鑫雨  李杰飞 《地震》2006,26(1):115-122
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 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 GPS、 气氡、 气汞、 电磁波、 地电场等测项), 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 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 入库、 管理、 处理、 监控等业务; 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 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 数据处理、 数据管理、 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 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 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 监控系统的地震前兆数据监管软件系统DataMonitor可准实时监视数据, 检查数据的异常和到达情况, 并向台站数据管理人员告警; 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 包括数据到达情况统计、 缺数统计、 数据连续率统计等, 并可按用户定制的测项分类进行统计。 该系统还提供多种前兆数据处理方法, 实现对前兆数据的各种常规分析处理。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已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应用, 满足了数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需要, 可及时方便地掌握数据的情况并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车载流动型人卫激光测距仪光学系统(包括激光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及微光电视监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着重叙述了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关键部件几何尺寸的确定及重要元器件的选取。设计基于流动型仪器应满足的防振、体积小、调校方便、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多年的实测证明,这种光学系统不仅能满足流动型人卫激光测距仪总体设计要求,而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0.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协管员是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工作的最前沿,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用海信息,是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文章从连云港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论述乡(镇)协管员产生的背景,分析乡(镇)协管员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