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测绘学   3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利用上海天文台的照相底片资料,确定了疏散星团NGC6530天区364颗恒星的自行和成员概率,并对有关自行测定的方法、结果和精度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使用的底片历元差为87年,全部恒星自行中误差的均方根值为1.09mas/a。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结构日趋复杂,给城市应急疏散的设计和实施带来困难和挑战.针对复杂城市道路网络中高密度人群的多出口疏散问题,以疏散时长和拥堵时长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的有组织疏散方案.首先,对道路网络和疏散人群进行建模;接着,为每个疏散组分配疏散出口和最短路线;然后,针对出口占用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探讨了规划建设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要求与重要指标。规划建设的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必须确保避难疏散安全。  相似文献   
6.
应急疏散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利用多智能体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人群复杂的社会行为。将多智能体模型应用于应急疏散领域,设计5种类型的智能体实体,构建多智能体应急疏散仿真模型,从被疏散个体的相互作用行为入手,研究整个被疏散群体的行为特征。基于GAMA平台,实现以矢量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多智能体应急疏散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动态呈现整个应急疏散过程。对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指挥,应急疏散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设计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上海天文台 40cm天体照相仪底片资料所提供的疏散星团M1 1天区 (团心距r≤2 5′)内的 785颗恒星的相对自行和成员概率 ,讨论了M1 1的CM图、年龄、距离、半径、光度函数、质量和分层效应 ,得到M1 1的距离为 1 659pc ,年龄为 (1 .8— 2 .2 )× 1 0 8年 ,半径约为 2 4 .5pc ,光度质量 4354M⊙ ,位力质量 50 0 0M⊙ ,在确定光度函数时 ,提出了一种考虑样本天区不完备的修正办法 ,以便从观测光度函数导出现时光度函数 .分析表明 ,作为一个中等年龄的疏散星团 ,M 1 1中的团星已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质量分层效应 ;而另一方面 ,尽管存在速度质量分层效应 ,但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建立了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了基于地理信息的人员疏散模型。  相似文献   
9.
在人群密集的大型楼宇,构建基于楼宇内部空间三维拓扑结构的逃生疏散路径,是当前路径规划算法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对当前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优劣对照比较,并详细阐述其在楼宇内部逃生疏散场景应用的算法思想和主要特征,最后总结了楼宇内部路径规划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 2 0 2个太阳附近疏散星团的视向速度和自行观测资料 ,对太阳的运动和银河系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其中 ,距离在 0 .5kpc到 2kpc之间的 12 8个疏散星团对平均太阳运动分量的解算结果是 (u0 ,v0 ,w0 ) =(- 13.8± 1.4 ,- 5 .0± 1.6 ,- 11.6± 2 .9)km/s ;Oort常数和银河系径向运动参数的解算结果分别为 (A ,B) =(16 .9± 1.1,- 11.6± 2 .6 )km·s- 1·kpc- 1及 (C ,D) =(2 .5± 1.1,- 2 .1± 0 .9)km·s- 1·kpc-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