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干旱区地理》2005,28(5):653-653
2005年8月20—21日,“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藏羚羊联合保护协调会议”(Coordination Confrence on Integrated Protection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in Qinghai Province,Tibet and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s,China)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濒危物种保护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国际野生生物学会(WCS)、海关、边防部队,青海、西藏和新疆林业局及可可西历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区、中昆仑自然保护区、西昆仑中——美野生动物调查项目组等部门和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2.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其降水特别是生长季降水的波动,是影响本区及江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综合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BG分割算法、R/S、EEMD等多方法细致辨识了1960-2015年研究区降水量序列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 三江源降水量总体呈现弱增趋势,21世纪以来降水量显著增加,各子源区气候倾向率不尽相同;② 年、季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澜沧江源区夏季降水和黄河源区秋季降水呈弱减趋势,雨量弱减区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③ 年、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和增湿率的空间差异较明显,春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与经纬度、海拔的复相关性显著高于冬季;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子源区降水总体显现增强信号,并于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⑤ 年际和低值年代际显著周期是造成降水量变动的主要因素;⑥ 除澜沧江源区夏季降水趋于减少外,其他年、季降水量变化呈现增幅不一的转湿趋势;⑦ 横向比较各子源区可见,长江源区降水变化更能表征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降水时空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差异性特征,与以往类似研究存在些许差异,可见为有效提高气候序列演变过程及突变诊断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融合多方法实施集成分析。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及相关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上升趋势,从研究初期的542.37亿元增加至研究末期的834.70亿元,增长292.33亿元,增幅53.90%,每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9.01%;长江源园区与黄河源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情况与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体情况一致,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为草地、湿地,其中草地与水域提供了各园区90%以上的生态服务;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占比则为草地(70.58%)、湿地(23.58%)、水域(3.38%)。② 空间上,长江源园区及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黄河源园区则呈现西高东低特征。③ 相关分析表明,协同关系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但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程度各异。④ 数量方面,4类典型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Moran′s I指数与相关性系数表现一致;空间分析方面,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异质性显著。  相似文献   
4.
世界著名大河源头的确定一直被视为重大地理发现,发源于本国国土上的大河长度及源头地理坐标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地理数据之一.此次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是中国第一次同时对三大江河源头地理位置进行科学考察,并将首次在三江源头建立国家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孕育出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三江源”又孕育出千万优秀藏族儿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气象局尕才同志,就是这千万藏族儿女中杰出的代表。他具有藏族纯朴、善良、耿直的性格,在参加工作的近20多年中,他把气象站当成自己的家,把气象工作视作自己的生命。他观天气、测风云,为了高原气象事业。他读冷暖、感人生,胸中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爱。他使高原藏族儿女倍感自豪,他令家乡的父老乡亲深感骄傲。  相似文献   
6.
成国勋  李昌文 《青海气象》2006,(9):67-69,70
在青藏高原深处,三江源腹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盛开着一束不危严寒,不惧风雨的“气象花”,她是草原上永不衰落的奇葩,在民族的大家庭中,这支气象队伍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探索民族气息,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为玉树的气象事业传送着一首首赞歌,绽开着一朵朵文明之花。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制的6种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系列标准物质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编号为GBW07475-GBW07480。青藏高原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现在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里。人们将它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并称之为地球"第三极"。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23个采样点的138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探讨1 m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和50~100 cm的6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0.23±4.84) g·kg^(-1)、(10.18±5.19)g·kg^(-1)、(9.34±5.20)g·kg^(-1)、(9.04±4.41)g·kg^(-1)、(8.01±4.74)g·kg^(-1)、(9.40±4.67)g·kg^(-1),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R^(2)=0.51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并非线性相关(P>0.05),而是在4 700~5 100 m的海拔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然后在5 000~5 100 m海拔处达到最大值后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碳氮比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体积含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全氮、全磷、全钾、无机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长江源区布曲流域1 m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土壤的pH值、碳氮比和体积含水量。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源区布曲流域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4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在东亚和印度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暖湿气流是三江源地区空中主要水汽来源,其次是来自西边界中东高压中的偏西气流和西风带中的偏北气流,这3种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气流汇集到三江源区,使该地区6-9月处在水汽辐合区内,同时在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下,三江源地区近地面层维持定常的切变、低涡等天气系统,源源不断的降水为这一区域形成江河源头创造了条件.在水汽输入的各边界中,南边界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冬、春季水汽输入量小,夏、秋季水汽输入量大,9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西边界的水汽输入量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一年四季有水汽输入.北边界冬、春季水汽输入量小,夏、秋季水汽输入量大,6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水汽输出主要在东边界.从三江源地区空中净水汽输入(输出)量收支的月际变化来看,6-9月水汽是收入的,5月收支平衡,10月到次年4月水汽是支出的,三江源地区的这种净水汽输入(输出)量收支的月际变化与该地区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基本一致.冬、春季以西边界的水汽输入为主,夏、秋季以南边界的水汽输入为主.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汽输入边界的水汽通量近40年来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这将影响到三江源地区未来的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典型区草地退化Hyperion高光谱遥感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源草地退化直接影响当地及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该地区草地群落毒杂草组分增大,退化严重。高光谱遥感具有精细识别草地种群的潜在能力,如何利用其进行草地群落组成信息探测并进行退化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卫星高光谱Hyperion影像和地面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通过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可食牧草、毒杂草以及裸土组分信息;以此为指标对研究区草地退化程度进行分类识别,依次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利用野外样方实测数据验证监测结果,精度达到84.2%,表明高光谱遥感对草地退化探测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