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明清时期,福建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是这一时期福建农村经济的最显著特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农村大量存在,但又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闽良市某古建舍利塔为研究对象,使用FARO SCENE、Geomagic 2013、Photoshop CS3和3ds Max 2012等数据获取和处理软件生成逼真的舍利塔三维模型,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物保护和维修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古建筑数据库.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平台,设计了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并同时探讨了系统建立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说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GIS的新技术手段,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在日照、风压等因素的影响下,易产生老化变形,一般会采用及时补救的方法,有时并没有分析其根本原因,本文在布设动态监控网,获得监控数据后,用抗差卡尔曼滤波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变形方向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平差值的误差均在限差范围内,且变化方向大致相同,可以将它作为古建筑变形方向的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构架古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木构架古建筑地震损伤规律研究,制订相应的防震减灾规划,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文中依据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木构架古建筑震害资料,采用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方法,核定地震烈度、震害程度等关键指标,研究其地震损伤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木构架古建筑的震损程度与地震烈度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且与结构的刚度分布、结合构造和维护状况密切相关,其特征表现为低烈度下的易损性、高烈度下的抗倒性和地基失效的毁坏性。文中提出了基于台基、墙体、屋顶和木构架损伤状况的木构架古建筑的震害程度评定方法,确定了木构架古建筑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损伤规律,讨论了相应的抗震对策,并按照中国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确定了震害程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为防震减灾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平 《地图》2021,(5):116-127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内有陈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而建成的家族宅院皇城相府.谓之『皇城』是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驻跸于此,『相府』则因这里是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由内城和外城两座古城堡构成,被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 前世今生 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明清时期隶属郭峪里.宣德年间陈廷敬七世祖从晋城迁到中道庄...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天书,位于贵州安顺关索岭一处红色岩壁上,这些符号非凿非刻,大有人高,小如斗,似似图,若篆若隶,排列参差错落。近10年来,人们又从字学、历史学、社会学、化学的角度进行了新一轮研究,形成了自明清以来的第三次高潮,目前已有10几种说法。红崖天书的内容神秘莫测,最新解说认为它是建帝“伐燕檄诏”,隐藏着一段历史谜案,对此,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质》2012,(2):15-15
2012年1月,多家媒体报道:长沙万达广场发现宋、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和淤泥层,考古专家推断当时湘江东岸在“古城墙”脚下,“古城墙”是依岸而建,有点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范,故湘江东岸曾发生往西挪动了约100米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