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260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he mix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such as dredged sediment of variable size discharged into cross flow are studied by a 3D numerical model, which i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particle-fluid two-phase flow. The Eulerian method with the modified k-ε parameterization of turbulence for the fluid phase is used to solve fluid phase, while a Lagrangian method for the solid phase (particles), both the processes are coupled through the momentum sources. In the model the wake turbulence induced by particles has been included as additional source term in the k-ε model; and the variable drift velocities of the particles are treated efficiently by the Lagrangian method in which the particles are tracked explicitly and the diffusion process is approximated by a random walk model.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dumping a cloud of particles is governed by the total buoyancy of the cloud, the drag force on each particle and the velocity of cross-flow. The computed results show a roughly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rontal posi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width of the particle cloud. The particle size in the cloud and the velocity of cross flow dominate the flow behavior.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satisfactory agreement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2.
若把河口潮位时间序列简单地看为单输入和输出线性系统模型的输入输出信号,借助频谱分析可以将它们在频域内的关系建立起来,用来进行潮位序列的插补,带通滤波技术的应用可使模型的计算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季节的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植核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雷州流沙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研究室实验基地分别于春、夏和秋季进行了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植核实验。其中,春季插核的死亡率最低,为15.1%--16.2%,留核率最高,为10%左右:而夏季插核的死亡率最高,为63.56%,留核率也仅为2.22%:秋季插核的留核率最低,仅收珠1颗,留核率为0.35%,死亡率也较高,为54.4%。结果表明,春季是企鹅珍珠贝较适宜的插核季节。  相似文献   
4.
在基于启发式内插等高线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局部内插方法。首先利用Douglas-Peucker算法提取等高线的特征点,根据特征点判断等高线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找出导致等高线出现异常的特征点;然后将相似性程度很低的两条等高线自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等高线再进行内插。有效地解决了局部弯曲很大、马鞍型地貌等复杂等高线的内插问题。算法已经在以Microstation为平台的数字制图系统中实现并逐渐实用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幅遥感影像三维重建的DEM数据加密方法,提出了用单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三维重建方法获得高程格网内地表形态,实现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相似文献   
6.
由TIN模型自动生成等高线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TIN模型及其数据结构,主要从计算机地图制图的角度,研究基于TIN模型(不规则三角网)的等高线的自动绘制问题。同时,用VB设计程序,通过实验证明其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实现精度检测统计自动化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给出部分具有参考意义的源代码。着重介绍了高程点内插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GIS中直线元内插点精度及对误差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误差传播定律,考虑参数r误差影响,推导了线元内插点的精度计算公式,讨论内插点精度对线元误差带的影响,并对影响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插层高岭石层间醋酸钾的作用和取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X粉晶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实验分析高岭石及其醋酸钾插层物的结构。通过实验表明醋酸钾对结晶指数(HI)为0.9的高岭石进行插层.插层率为73%,使高岭石的d(001)由0.72075nm增加到1.42093nm。进入高岭石层间的醋酸根利用其羧基上的两个氧同时和高岭石的面内羟基形成氢键,在高岭石层间直立取向,而对其内羟基基本无影响。当温度升高时,与面内羟基伸缩振动有关的峰(3698cm^-1,3684cm^-1,3672cm^-1等)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而与内羟基伸缩振动有关的峰(3621cm^-1)则发生蓝移。温度升高到100C以上,开始发生去插层过程;直到250C,插层分子还不能完全从高岭石层间脱去。  相似文献   
10.
给定内插高程异常值的精度时对GPS水准网格间距的考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俊勇 《测绘学报》2003,32(2):130-133
在已布设GPS水准网的地区,若需内插其中任意一点的高程异常值时,应该了解该内插值的精度。导出了该内插点高程异常值的精度评定方法,并具体给出在我国C级GPS水准网中,该内插点高程异常推估值精度和该地区的地形和栅格重力异常分辨率的数学关系式和实例。在给定内插点高程异常值精度的局域大地水准面时,按不同地形和栅格重力异常分辨率的密度,根据这些数学关系式,可以设计间距合理的B级或C级GPS水准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