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壶口瀑布变迁考证和相应径流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和 《水科学进展》1995,6(3):218-223
通过黄河壶口瀑布河段实地考察和测算,得出了瀑布近4000年来不同时期的溯源侵蚀速度.以现代实测水量与瀑布形成的石槽宽度之比为基础,推算出黄河壶口4200年径流系列,提出了黄河壶口以上流域的古水量变化过程,其丰、枯、峰、谷,与古气候的暖冷湿干,及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进退沿黄河两岸古土壤的形成与中断等千年尺度综合的分析对照.这个水量过程的确立与深入研究,将促进水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立 《地图》2002,(3):59-6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它,是“摇篮之魂”;《黄河大合唱》凡中国人都会唱,而它,是灵感之源。它激怒了黄河,发出声声怒吼;它激励着我们,为之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3.
黄河的壶口瀑布是由距今约2.3亿年的印支运动形成的两组节理,它飞流直泻,巨浪滔天,气吞山河,涛声震天,两岸残崖峭壁,蔚为天下奇观。作为一个热爱旅游的人,它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读者沙龙     
《地球》2019,(9):108-11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立秋已过,白露将至,大地即将要开始新一轮的装扮,我们的“《地球》读者2019地学旅游摄影大赛”之《避暑特辑》也告一段落。这个夏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万马奔腾的咆哮,一起欣赏了花岙岛地貌的壮观雄奇,也一起领略了九寨沟的绝美风姿。感谢所有投稿的读者朋友,是你们的分享让这个夏季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5.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主流上唯一的大型瀑布。其上游河身宽300米,年均流量每秒1000立方米,在瀑布上方500米内,河身被压缩得只有30米的宽度,冲下深20多米的河槽中,于是升腾起五六十米高的灰黄色水雾,发出震天的吼声。构成河床的三叠系灰红色砂岩,由于节理构造发育,平面上已被砌成棋盘状四方块。加上水平的层理,在这种立方体似的砂岩堆砌地层中,瀑布后退速度每年可达1.4~1.7米。在壶口瀑布主瀑的两侧,还有两个副瀑。旧版人民币50元的壶口瀑布风景区画,即西岸副瀑的写实,  相似文献   
6.
(一)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以黄河为轴心,地跨山西和陕西两省。河东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这里山势雄峙,气势浩大,黄河河道舒展蜿蜒。其东西两侧的界线即由河道中心线向两侧分别扩展约1.5km。景  相似文献   
7.
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显露在河床及河谷两岸的地质遗迹,揭示着黄河壶口瀑布演化进程,对研究黄河发育史、晋陕峡谷的形成、瀑布成因、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因此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构想。使黄河壶口瀑布地质地貌能得以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将壶口瀑布建成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更要将其建成我国的瀑布科学研究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8.
2.大禹疏壶口 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中最壮观的瀑布,它以平均1000个流量(立方米/秒)的速度,从30多米的高处在这宽仅20多米的峡口中倾泻而下,激起50米高的水花,飞出彩虹,浪沫漂到下游100-200米岸上,给游人身上增添点点泥沫。  相似文献   
9.
黄河壶口瀑布成因及与晋陕峡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壶口瀑布区地质遗迹的考察 ,从岩性、构造、侵蚀作用、冰川作用诸方面论证了瀑布的成因问题 ,同时对黄河壶口瀑布与晋陕峡谷的关系以及广义及狭义概念上的瀑布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以跨界旅游区内主要旅游企业的人才就业、餐饮原料与用品、住宿用品、旅游商品等的供给为经济要素指标,以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各经济要素的供给地,以此为社会网络节点,构建跨界旅游区经济联系发生矩阵、邻接矩阵及其网络结构图,探寻各跨界网络特征、成因分析及其模型构建,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