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
仲巴地体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蛇绿岩带之间的重要构造单元,目前对其是否存在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记录及构造属性判别尚不明确.通过野外观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年代学分析,在仲巴地体中段的公珠错一带识别出一套侵入到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478 Ma,表明岩石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套花岗岩具有高Si、富Al和总碱含量较高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1.13~1.2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相对亏损Ba、Sr、Nb、Ti等,属于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这是首次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体内部识别出代表早奥陶世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该套花岗岩形成过程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结束后的上地壳熔融相关,证明仲巴地体在早古生代应为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InSAR及其差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发生在2004年7月12日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与阿里地区之间(北纬30.5°,东经83.4°)的里氏6.7级(中国台网测定)仲巴地震为例,采用已知DEM的二路差分法获取了仲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得到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仲巴地震为以倾滑为主的右旋正断层型地震,断层面走向近乎南北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滑动角-4°,最佳矩心位置为30.590°N、83.784°E,最佳质心深度为6km,矩震级MW4.6。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为主的事件,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本文还应用CSPS初动扫描法,利用P波初动资料和近震波形联合约束反演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与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联合少量台站的的三分量波形数据,能够定量地判断最佳震源机制解,降低了P波初动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也约束了由于少量台站参与全波形反演引起的解的不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新近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新县城西北部发现了属于早古生代的头足类鹦鹉螺化石,归属内角石科。化石产于一套钙质片岩、片理化结晶灰岩中,这套岩层原属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仲巴微地体中—上二叠统的曲嘎组一段。鹦鹉螺化石的发现为仲巴微地体的地层多样化识别提供了证据,也为曲嘎组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材料。进而认为,测区可能会有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地层,仲巴微地体、拉萨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早古生带地层可能具有对比性,仲巴微地体在早古生代可能与华北/扬子板块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1∶5万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2套混杂岩之间的仲巴微地体原二叠系曲嘎组进行了拆解。研究认为:①原曲嘎组可以解体为3套地层,分别是下古生界的奥陶系—志留系紫曲浦群、上古生界泥盆系纳登尔组和石炭系—二叠系曲嘎群,新建曲嘎群与原曲嘎组没有直接对应或者级别关系;②紫曲浦群以变质碳酸盐岩为主,下部紫曲电站组为紫红色、灰色大理岩与结晶灰岩组合,属中—晚奥陶世,上部紫曲石组以紫红色大理岩为特征,暂归志留纪;③纳登尔组由一套灰色千枚状板岩和钙质片岩组成,上部结晶灰岩增多,时代为泥盆纪,可归属马攸木群;④曲嘎群可划分为3个组:岗珠淌组,以灰色、灰绿色板岩、粉砂岩为主,向上砂岩和灰岩增多,属于石炭纪—早二叠世(乌拉尔世)早期;仲巴组,以肉红色灰质晶粒白云岩及杂色生物屑云质灰岩为特点,分为2个岩性段,属于早—中二叠世(乌拉尔世—瓜德鲁普世早中期);卡扎勒组以深灰色钙质板岩为主或夹结晶灰岩和砂岩或互层,属于中—晚二叠世(瓜德鲁普世—乐平世);⑤仲巴地区曲嘎组的拆解在仲巴微地体西部和老仲巴以东的应用有待证实,其在岩性上与相邻地体同期地层有较大差别,但在生物群组成方面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孙高远  胡修棉 《岩石学报》2012,28(5):1635-1646
仲巴地体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其南北两侧均为雅鲁藏布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仲巴地体主要由一套断续出露的前寒武系构造基底、古生代和三叠系地层组成,岩性主要包括石英砂岩、含白云母石英岩、泥质石英粉砂岩,白云母方解石片岩和大理岩等。岩相学揭示这套地层总体上为滨浅海-陆棚-外陆棚环境。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表明,锆石年龄出现特征年龄峰值530Ma和950Ma,与西羌塘、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及高喜马拉雅地体非常类似,并且950Ma左右的碎屑锆石群具有与上述地体上报道的同期碎屑锆石群相似的εHf(t)值和地壳模式年龄。这种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明显区别于拉萨地体,后者以出现约1170Ma的特殊年龄群为特征。基于碎屑锆石特征和沉积学研究,本文认为仲巴地体属于西羌塘-大印度-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体系,与拉萨地体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亲缘性。  相似文献   
8.
刘飞  牛晓露  连东洋  冯光英  赵慧 《地质学报》2019,93(10):2556-2574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发育多期次淡色花岗岩,其成因与构造转换密切相关。波库二云母花岗岩位于仲巴地体西段,锆石U-Pb年龄为433.4±2.0Ma,εHf(t)=-11.18~-8.75。全岩地球化学显示具有较高的SiO2(72.38%~73.10%)、Al2O3(15.14%~15.38%)、CaO(1.54%~1.77%)、Sr(141×10-6~174×10-6)、Ba(386×10-6~574×10-6)含量和δEu值(平均0.8),以及较低K2O/Na2O(0.87~1.11)和Rb/Sr(0.86~1.09)比值,A/CNK=1.64~1.77,随着Ba含量的增加,Rb/Sr比值保持不变。这些特征表明波库二云母花岗岩为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后仲巴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与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的陆块发生碰撞后板片断离伸展环境下的岩浆热事件相关,与特提斯喜马拉雅429Ma吉隆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花岗岩的成因不同表明它们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亦指示仲巴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在早古生代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藏仲巴县6.8级地震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仲巴县6.8级地震后的灾害特征,并提出了今后有效预防震灾、减轻灾害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藏仲巴县北部地区出露有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海相地层 ,本次工作新测制了卓勒剖面 ,并对原错江顶剖面上部地层做了再次研究。地层中化石丰富 ,据有孔虫化石研究结果重新厘定曲下组时代为古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上段属始新世早期 ,认为该区白垩 /古近纪界线位于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在这一界面上 ,古新世磨拉石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台地沉积之上 ,其间存在沉积间断 ,为弧前盆地演化后期的重大沉积转变。古新世早期曲下组为近海相磨拉石沉积 ,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为残留海盆沉积。加拉孜组顶部为该区最高海相地层 ,其上为冈底斯群的磨拉石不整合覆盖。冈底斯群的时代应晚于始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