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与区域收入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颖  苗振龙 《地理学报》2021,76(8):1882-1894
为探究数字经济增长的动力构成、地域差异以及与区域收入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中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浙江省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指标体系,并首先提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构想。借助Weaver-Thomas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GIS分层设色法,从地级市层面对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构成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验证了其与区域收入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 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动力类型特征呈弱波动状态。② 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数字经济增长呈现以杭州和宁波为核心的“双核心”空间格局现象,产业供给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动力主导型、信息应用动力主导型及创新驱动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地区。③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与区域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较高的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对应的地区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反之亦然。数字经济主导动力结构的变化正在形成一种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增长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颖  陈颖 《地理科学》2012,(4):418-425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的集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浙江省各地级市科技资源的存量,并运用ArcView分析了浙江省科技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了浙江省各地级市的科技资源配置相对效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计算了各个地级市的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浙东北的科技资源及科技进步贡献率都要明显高于浙西南,同时浙东北、浙西南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②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舟山市和丽水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衢州市和台州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历史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乡互动的衡阳市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修颖 《地理科学》2005,25(3):288-293
地方级中心城市的市域空间结构是全面反映城乡关系特征的空间尺度,也是体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尺度。因此,地方级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协调城乡关系为主线展开的,在现代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新的产业关系、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关系和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城乡通道系统、理顺城乡"流"动、探索新的城乡空间结构模式等措施,从而建立起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和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城乡空间结构。以衡阳市为实证,论述了基于城乡互动的市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的区域结构调整任务之一。新一轮的空间结构重组需要澄清三大理论问题:一是空间结构的历史特征与未来景观;二是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重组的相互关系;三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重组的相互关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变局下,需要探索新的空间结构重组理论指导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该文根据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分析新时期长江流域的空间结构重组要点。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修颖 《地理学报》2007,62(12):1265-1276
在重新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区域集聚与链接阶段、 行政经济区阶段和空间竞争与链接阶段等4 个时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形成了特殊的条形核 心-外围-边缘结构,存在三大核心、一条主轴、一条辅轴、四条地方轴、一个外围地区和 一个边缘地域。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 济带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求空间管理组织的创新,其次是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一个以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具有跨国或跨区 域网络的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是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理想组 织模式,只有当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企业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 效的空间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要素中,节点和通道是骨架,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两 大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经贸科学理论的孕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域温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球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地域温床不停地发生空间转移,从而导致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全球地域转移。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①创新环境是决定经贸科学理论形成的地域温床;②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存在清晰的自西向东全球空间转移路径;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贸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在削弱、理性在成长;④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地域转移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基于闽台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修颖  顾朝林 《地理科学》2003,23(4):414-421
在经济转型条件下,福建省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依据需建立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从全球产业大转型中寻求机遇,确立自身发展的整体战略;二是从台海关系这一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局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为依据重构空间结构;三是从地方空间层面寻求自身的优势,在协调好区域间分工关系的前提下,寻求省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与上述两个层次的有机耦合。在这三个层面上,台海关系是控制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的核心。台海关系加速朝良性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福建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决定了福建的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闽台互动基础之上。高效农业、电子、汽车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选择和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辐射空间等有机秩序空间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闽台产业、空间互动,并最终实现闽台一体化、构建台海经济区的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研究——浙江省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修颖  叶华 《地理研究》2008,27(1):33-44
市场共同体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传统专业市场的业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推动城镇化的机制也开始转型。本研究通过浙江省典型区域的观察和实证,对专业市场的新形态及其推动城镇化的新机制做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专业市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专业市场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空间结构的群落性、城镇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中小型城镇为主体和快速城镇化四大特征;(3)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机制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途径是市场共同体-生产共同体-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复合体的形成;(4)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传统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因此,应当尽快使孤立的专业市场联合成为专业市场共同体,促进单一产品市场向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元结构的综合性三产集团转变。同时尽快完善和实施工商业反哺城镇建设的政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