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马齿对锌的耐性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Zn的耐性和富集特征,采用1/2 Hoagland营养液水培实验,进行不同质量浓度Zn处理(0 mg/L、10 mg/L、20 mg/L、30 mg/L、50 mg/L、90 mg/L和300 mg/L)30 d后,测定海马齿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并测定其根、茎和叶的Fe、Mg、Cu和Zn含量;计算耐性指数、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和移除率。结果表明,Zn质量浓度为0~50 mg/L时,海马齿能正常生长;当Zn质量浓度大于50 mg/L时,海马齿生长受到抑制;当Zn质量浓度大于90 mg/L时,海马齿出现死亡,完全致死的Zn质量浓度为300 mg/L。Zn处理显著抑制了根部对Fe的吸收,促进了叶对Mg的吸收。海马齿Zn含量最高的部位为根。海马齿的Zn富集系数远大于1,转运系数小于1。海马齿对Zn的移除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量大且富集能力强的地上部分。海马齿适用于修复Zn质量浓度小于90 mg/L水域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马来西亚沙巴州林地信息分布特点和空间布局特征,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以及DEM数据提取马来西亚沙巴州1990-2017年的林地分布信息,并分析主要林地在不同范围内的变化。结果显示沙巴州主要林地是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林和红树林面积减少,人工林和次生林面积增加,红树林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灌丛和草地零星分布;28年间,马来西亚沙巴州林地面积0-30m高程范围内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50-100m内,天然林的破坏程度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加,人工林在不同高程范围内均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其中大于800m时人工林开发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3.
《地图礼赞——献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是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而精心编制的一部史诗型横向8开本专题图集,图集充分运用平面设计理论和色彩理论,通过色彩重构和纹理重建,艺术化地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十三五"制定的宏伟蓝图。本文主要介绍了图集在版面整饰设计、色彩艺术策划、图集装帧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5.
核电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等密切相关,对全球核电工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国家核电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世界34个核电国家和198座核电厂数据,本文首先梳理了世界核电工业的发展阶段和空间布局;进一步运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弦图、网络拓扑关系图,从产业链和...  相似文献   
6.
人工开发与人类活动密集相关,人工开发用地的研究对于未来研究城镇及耕地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同谱异物"这一现象给遥感解译等相关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本文基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Landsat5TM数据,综合地物时相特征及其光谱特征,构造比值裸露指数与相关指数结合,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对菲律宾地区的人工开发用地进行提取。结果表明,采用比值裸露指数分类的总体精度达87.3%,相较于NDBI指数分类的精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TM时相特征的耕地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处于农作物生长期的耕地易与林地混淆、处于收获期的耕地易与裸地混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序特征值进行耕地信息提取的思路。针对不同农作物生长期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时相耕地指数(Time Phase Cropland Index,TPCI)以提取耕地区域,提出了时相水田指数(Time Phase Paddy Index,TPPI)以区分水田、旱地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降低了水田、旱地的提取难度,且耕地、水田和旱地的提取精度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8.
以菲律宾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1990年、2017年两个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基于阈值的植被指数法提取各种自然和人工林地信息,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总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吕宋岛群再种林年均覆盖变化百分比最大,减少2.4%,米沙鄢岛群再种林年均覆盖变化百分比最大,增加135.2%,棉兰老岛群...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了近代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他命名的“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国内学界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评述聚焦于他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但对其研究成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价值尚缺少深入的总结。本文分析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基础文献,梳理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在中国的历次考察路线和主要考察内容,以及与中国古“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计划;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总结分析了李希霍芬对中国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贡献,如区位分析、“联系”与“流”的分析、农业地域差异分析、人地关系分析、制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最后提出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研究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及人文-经济地理学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归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城市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互馈机理、制定高效的环境治理措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国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2014年为起点,刻画了2014—2019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6种空气污染物浓度(CO、NO2、O3、PM10、PM2.5、SO2)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各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城市6种空气污染物浓度与13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的关联强度进行探究,从中梳理出关键影响因子。结果显示:① 研究期内,O3污染加剧,其余污染物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其中SO2浓度降幅最大。虽然典型的重污染区范围有所减小,但京津冀、山东半岛、山西、河南等地区的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仍相对较高。② 城市6种空气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城市空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③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种类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且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呈非线性响应关系。自然因素中,城市年均气温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关联强度最大,其次是植被指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中,土地城市化水平和二产比重是主导影响因子,其次是电力消耗总量和交通因子。偏依赖分析进一步刻画了不同污染物浓度对主导影响因子的响应突变阈值。鉴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的控制能力有限,建议继续通过优化城市密度、控制人为排放源及严格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以进一步有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