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准确监测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对调控土壤碳汇、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机载高光谱影像为精细化SOCD制图提供了重要数据源。由于机载高光谱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光谱中存在噪声影响SOCD的估算精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机载高光谱影像估算SOCD的技术流程。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包括一阶微分FD(First Derivative)和包络线去除CR(Continuum Removal)变换。采用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选择特征波段,并结合不同回归方法,如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多元线性回归MLR(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估算SOCD。结果表明,在经过GA特征波段选择后,原始光谱、FD光谱和CR光谱预测SOCD的精度均有所提高。使用原始光谱特征波段,PL...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介绍空间场景概念及其耦合三维生态足迹构建的新一代海岸带与海域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评估框架;基于该框架,分析了199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与海域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变化。结果表明:(1) 1990—2019年陆地与潮间带空间场景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和水田向海水养殖、居住、商业贸易、工业生产和公铁桥梁等场景的转入,海域则主要表现为开发保留海域和一般可捕捞海域向海洋保护、海水养殖、旅游休闲、港口航道和工业城镇海域的转入。(2)总生态承载力先增后降、总体略有上升,但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绝大多数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升。(3)研究区及大多数空间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持续上升,且均超过原始值1,显示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人均3D足迹则呈先急增后缓增趋势。其中,旱地、陆地交通场站、工业生产等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最高,森林、工业生产和陆地交通场站人均3D足迹增长最快。(4)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政策调整优化,1990—2019年研究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得到缓解。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场景更能细致准确反映海岸带与海域复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黄土地区抗拔桩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等截面抗拔单桩在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并探讨了桩长和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抗拔单桩Q-s曲线、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力图为黄土地区抗拔桩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武汉市喻家山试验区次降雨事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包气带和饱水带地下水储量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野外降雨、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4个典型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6次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以S4剖面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土壤含水率响应幅度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相对于喻家山山体较高位置,南坡和北坡坡脚的地形高程低,地下水位埋深小,土壤颗粒细,分选好,土壤剖面的含水率平均值较大,变异系数较小;4个剖面的土壤含水率大小和初始响应时间随埋深增加并不是系统地增加,反映研究区土壤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平均降雨强度和最大降雨强度与含水率响应幅度间的关联度最大,是控制试验区含水率响应的主导因子。位于喻家山南坡坡脚实验大楼内的2个土壤剖面受人类建筑活动、周围绿化和浇水影响较大,后期应结合长期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Dan-C2事件的争议也不断增加。通过总结Dan-C2热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进行综述后发现:(1)全球性意义存在争议:海洋记录方面,Dan-C2事件期间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目前局限在大西洋和特提斯洋局部地区的浮游有孔虫和全岩记录中,底栖有孔虫很少记录到该事件,表明其可能只是一次区域性的碳扰动事件。此外,该事件期间全岩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δ18O)指示的增温也仅局限在北大西洋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底层海水普遍缺乏增温的证据。同时,尽管已有陆相Dan-C2事件的证据被发现,但是与海相记录相比,陆相记录在数量、年代学及地层的连续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陆相记录难以与海洋记录开展深入有效的对比工作,因此该事件的全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