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前曾报道(Hua 1981,Hua &Dong 1983)大眼鲷匹里虫以孢囊型寄生于长尾大眼鲷和短尾大眼鲷的胃、幽门垂、肠道、肠系膜、性腺、肝、脾、腹壁肌肉等部位,孢子有大、中、小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3.
依托佛山地铁3号线创驹区间盾构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加固方式下的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研究了盾构穿越全断面软土地层时的变形规律,提出一套盾构安全穿越加固建议,并结合现场实测,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表明:盾构在全断面软土地层中推进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值均不断增大,且主要发生在盾构通过时及盾尾管片脱出后,同时该段也是预加固的主要作用范围;先行隧道对地表沉降影响大于后行隧道;盾构穿越未加固土层时地表沉降、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最大值分别为27.7 mm、13.78 mm、10.57 mm,采用超前预注浆加固时各变形分别为未加固的57.0%、69.1%、61.0%,采用三轴搅拌桩预加固时各变形分别为未加固的32.1%、50.2%、43.0%,预加固可有效控制变形,且三轴搅拌桩变形控制优于超前预注浆加固。当盾构区间地面环境复杂,不具备地面加固条件时,建议采用超前预注浆加固控制地表沉降量及隧道变形。  相似文献   
4.
1977年以来,作者之一先后在大眼鲷类体内发现两类孢囊和大、中、小三类孢子,由于条件限制,前曾把这三类孢子,作为一连续体而描述为同一种,命名为大眼鲷匹里虫[Pleistophora priacanthusis(Hua,1981),Hua&Dong,1983]。通过对其卵片发育、孢子形成和孢子内部结构的电镜观察,发现这些孢子在结构上和发育过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是属于不同属,不同种的微孢子虫。上述大、中类孢子属于匹里虫属无误,而最小一类孢子按其孢囊、孢子特征和发育过程,可能为一新属新种,拟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故暂列于收集群中。由于标本在湛江采集到,建议命名为湛江微孢虫(新种)(Microsporidium zhanjiangensis sp.nov)。本文描述了上述两种微孢子虫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和部分营养期及其区别,在讨论部分与已知寄生鱼类的有关属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5.
微孢子类齐罗汉虫Microsporida Thelohania sp.的发育一般经过四个时期:1.营养体期,2.核分裂斯,3.成孢子发育期,4.成熟孢子期。 齐罗汉虫各期发育以核的复杂变化最引人注目。核经过三次横二分裂,在泛孢子囊膜内产生八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在发育时出现高尔基体、平滑内质网、核蛋白体、特殊分泌颗粒等物质,与形成孢子各细胞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