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褐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为实验材料,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纯化类囊体膜;以去污剂sDs为增溶剂(SDS:Chl=20:1,4℃增溶20min),再用蔗糖密度为60%、50%、40%、30%、20%、15%和10%的梯度离心法,从裙带菜中成功地分离出5条含色素的蛋白质复合物带。离心结果显示在离心管顶部没有任何颜色,表明经过SDS增溶没有产生游离色素,纯化的类囊体膜和5条色素条带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显示了属于叶绿素n(Chl-a)的吸收峰:418、436和667到672nm。叶绿素c(Chl-c)的吸收峰:615和620nm。荧光发射最高峰位于682到690nm的区域。荧光激发光谱显示有Chl-a和Chl-c的激发峰,4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只有属于Chl.n的吸收峰。分析结果表明:10%、15%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褐藻的捕光色素复合物;20%、3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浅绿色的PSⅡ复合体(仍然含有捕光色素),4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深绿色PSⅠ复合体,50%层带所含有的色素复合物是没有被增溶的类囊体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预处理方式对海带生物质利用率及产氢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型海藻资源化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苯酚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预处理的海带水解液中生物质利用率(多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单糖的组分及含量)。采集渤海天津海域潮间带污泥作为菌源,不同预处理的海带水解液为混合菌群富集培养基,测定混合菌群的生长和产氢量。【结果】硫酸预处理显著提高了海带生物质利用率(P <0.001),其中多糖质量浓度为(0.71±0.02)mg/L,还原糖质量浓度为(0.34±0.02)mg/mL,主要单糖质量分数为54.01%。混合菌群基于盐酸预处理的海带水解液累积产氢量最高,为(825.68±14.5)mL/g,相比对照组提高3.7倍。干热、湿热和硫酸预处理下,混合菌群利用海带水解液产氢量分别为(222.22±19.8)mL/g、(237.04±23.8)mL/g和(340.74±22.1)mL/g。【结论】以海带水解液为唯一底物时,硫酸预处理方式对提高海带生物质利用率具有显著促进效应;盐酸预处理方式下,富集混合菌群利用海带水解液产氢效率最高,可应用于海带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菌株Clostridium sp. 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作为底物发酵产氢的能力,为研究大型海藻的厌氧发酵产氢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带水解液为唯一培养基,通过三层平板法从潮间带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厌氧发酵产氢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命名为Clostridium sp. WANY51。通过设置海带水解液中的固液质量体积比(下称“固液比”)和起始pH,分析菌株产氢性能。【结果】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发酵产氢的代谢产物主要是丁酸,属于丁酸代谢途径。菌株WANY51在起始pH值5.0~9.0范围内都能够发酵产氢,初始pH值为7时产氢量最高,达到(19.74±0.26)mL/g。海带水解液固液比对菌株发酵产氢量具有较显著影响,当固液比为4%时产氢量最高,达到(24.76±0.31)mL/g。【结论】菌株Clostridium sp. 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为底物时,起始pH为7和固液比为4%时产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细菌还原重金属Cr(V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艳  王珊 《海洋科学》2019,43(5):19-26
利用异化铁还原细菌处理Cr(VI)是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本文以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分析铁还原细菌异化铁还原性质对重金属Cr(VI)还原效率的影响。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不同电子受体时,菌群异化铁还原的效率存在差异,培养体系累积Fe(Ⅱ)浓度分别为85.08 ±5.85 mg/L和32.55 ±4.78 mg/L。电子受体对混合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时,混合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分别是4.615和4.158,较对照组高(Shannon指数3.735)。异化还原Fe(Ⅲ)培养体系中,细菌种群的优势菌属是Clostridium,属于梭菌目Clostridiales,表明梭菌是参与Fe(Ⅲ)还原的主要优势菌。菌群异化铁还原性质对Cr(VI)还原效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细菌在Fe(Ⅲ)浓度为1 120 mg/L时异化铁还原效率高,并且还原Cr(VI)达100%。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Fe(Ⅲ)浓度1 680 mg/L时,异化铁还原Cr(VI)效率高(72%),是对照组4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应用微生物治理重金属Cr(VI)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渤海(塘沽海域)沉积物为材料,富集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采用三层平板方法,从混合菌群中纯化出一株异化铁还原细菌KB52。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命名为Klebsiella sp.KB52(Gene Bank号KM233642)。在葡萄糖为电子供体,Fe(OH)_3为电子受体条件下厌氧培养菌株KB52,其细胞生长和Fe(Ⅲ)还原具有明显耦合关系。碳源分别设置为葡萄糖、乳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甲酸钠和丙酸钠,在海水培养条件下菌株KB52以丙酮酸钠为碳源时,菌株培养液累积Fe(Ⅱ)浓度最高,为4.41 mmol/L±0.59 mmol/L。菌株KB52在设定NaCl浓度范围内,都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NaCl质量浓度为4 g/L时,菌株KB52还原Fe(Ⅲ)效率最高,Fe(Ⅱ)达到4.95 mmol/L±0.72 mmol/L。铁还原细菌KB52在淡水和海水条件下能够生长并具有铁还原性质,可用于近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异化Fe(Ⅲ)还原过程,进一步应用于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笔者以沂水县为例,浅谈如何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7.
刘洪艳 《海洋通报》2007,26(6):37-41
以褐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和绿藻石莼(Ulva pertusa)为实验材料,利用SDS,Dig,Triton X-100三种去污剂,分别与叶绿素按不同比例增溶类囊体膜,采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色素蛋白复合物,蔗糖密度梯度为60%,50%,40%,30%,20%,15%和10%。实验结果表明:当SDS与叶绿素质量比为20∶1时,能够从裙带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得到5条含蛋白质复合物带。对于石莼类囊体膜的增溶,当SDS与叶绿素的质量比为10∶1,Triton与叶绿素质量为20∶1时,同样能够分离得到5条含蛋白质复合物带。褐藻和绿藻色素蛋白复合物对去污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20年来褐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技术,反应中心复合物及捕光色素复合物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褐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天津潮间带的污泥进行热休克处理,厌氧条件下富集混合菌群进行产氢试验;设置起始pH从4.0到8.0(间隔0.5个单位),比较混合菌群在不同pH培养条件下产氢量;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不同起始pH培养条件下的混合菌群组成。结果表明,在起始pH为7.0时,混合菌群产氢量最高。不同起始pH对产氢量的影响,依...  相似文献   
10.
以采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为研究材料,将污泥热休克处理后富集混合菌群进行厌氧发酵产氢,测定混合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累积产氢量和相关产氢指标(吸光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处理后富集的产氢混合菌群产氢量为0.41mol H2/mol葡萄糖。产氢结束后,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的多样性。混合菌群基因组DNA的16S rRNAV3区扩增产物经过DGGE电泳分离,结果得到6条丰度比较高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优势菌为Clostridium sp.。利用梭菌氢酶基因保守性引物克隆混合产氢菌群中梭菌Fe-氢酶基因,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分离,电泳结果表明混合菌群中Fe-氢酶基因分为3个分类单元,NCBI-BLAST比对结果与Clostridium roseum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Fe-氢酶基因相似度分别为79%和98%。分析产氢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多样性,可以为扩大产氢微生物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