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利用ZFM法则分析了紫金山天文台1979年11月所拍日面16398活动区精细色球照片,探讨了谱斑、耀斑、磁场、波湍动和H_a形态发展间的关系。并试用波场流体场的耦合方程去解释谱斑的垂直加热问题,认为观测到的细长谱斑亮条应是水平湍动加热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紫金山天文台在1989年8月16日较完整地记录到色球边缘耀斑和射电大爆发,这是产生在活动区5629区之中。在光学上先出现拱状物,随后在拱顶出现物质喷射。射电爆发出现与此相对应的爆发峰,在3厘米波段主峰顶部出现凹谷和脉动现象。对这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1太阳周(77—80年)较大黑子群(S_p≥250)和较大耀斑(2级以上)在太阳上的位置的分布,活动水平的周期性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活动经度在上升年和峰年不一样,峰年活动经度带较宽。(2)活动经度带有向小经度方向漂移的倾向。(3)活动复合体对活动经度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4)在一个太阳周中较大黑子群的纬度分布有类似“蝶形图”的分布。(5)南北半球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交替变化有约210天的周期。(6)太阳活动呈周期性,上升年周期约86天,峰年约126天。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分析产生太阳大事件的活动区的一些特征,获得了一些结论:(1)这些活动区较集中在一些经度带中(活动经度),这些活动经度在南北半球是不一样的,活动经度存在漂移。(2)这些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中的分布存在交簪变化。(3)较小的活动区也能产生大事件,特别是处于复合体(15°×10°)中的活动区。(4)活动区的磁结构在产生大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50年以来我国大地震与天文相关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统计了近四十年来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M≥7级)与天文相关的一些特征、并得出一些结论:(1)大地震在太阳黑子活动周谷年及这之前三年易发生、其发生的概率高于太阳活动蜂年及附近年份发生地震的概率。(2)在太阳黑子活动周的偶数周期大地震发生的次数高于在奇数周期发生的次数。(3)大地震在一年中的第一。第三季度发生的概率高于在第二,第四季度发生的概率。(4)大地震在节气日及其前二天和节气日后第五至第七天发生的概率较高。文章对产生这些相关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1980年4月份184号黑子群的特点及4月7日耀斑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活动区如何发展及能否发展成为结构复杂、活动能力强的活动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它能揭示活动区发展演化的规律,它的研究结果能为太阳活动预报工作所借助,联合观测的组织工作也能利用它的研究结果。对于活动区的演化发展的研究,国外作了不少工作。本文仅对δ结构的活动区在早期演化阶段的特点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