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潮间带有孔虫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高精度古海平面等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但是在华南沿海此类研究少见。本文选取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潮间带上部长度为300 cm的QA钻孔进行了AMS14C测年,有孔虫、沉积物粒径、灰度分析,初步探究了研究区有孔虫作为高精度海平面指标的可能性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包含两种有孔虫组合,一种是钙质有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mmonia becсarii(78.7%),Proelphidium granosum(6.6%)和Elphidiella kiangsuensis(5.6%),沉积底质为黏土质粉砂,对应沉积环境为河口潮下带;另一种是胶结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renoparella mexicana(50.6%)、Miliammina fusca(17.5%)、Trochammia sp.(6.8%),沉积底质为砂质粉砂,含丰富植物碎屑,对应沉积环境为潮间带中上部红树林潮滩。结合AMS14C结果,QA钻孔记录了约4 200年以来的沉积,研究区初始为河口浅滩,由于三角洲进积作用浅滩淤积至海平面以上,约2 400年前研究区形成红树林中高潮滩。红树林沉积层中夹有两层粒度较细的钙质壳有孔虫沉积,推测可能由区域性次一级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灰度值反映了红树林沉积层中3个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阶段,指示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年代大约为3 000~2 700 cal. aBP, 1 200~1 100 cal. aBP, 600~500 cal. aBP,与海平面上升阶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